金牌医生
内侧中
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避免肥胖、戒烟限酒。
调整饮食,坚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合理地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
常用降压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
用药从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
在不合并其他血管狭窄的情况下,术后建议控制血压在140/90mmHg以下。
如果调整饮食后,血糖仍控制不佳,应就诊内分泌科,使用降糖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或格列奈类降糖药、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抑制剂或注射类降糖药胰岛素等。
控制血糖目标值为非空腹血糖11.1mmol/L以下,治疗期间糖化血红蛋白应低于7%。
应在心内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当患者为高甘油三酯血症时,可考虑使用烟酸类或者贝特类降脂药。
对于具有卒中高风险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建议控制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在100mg/dl以下。
推荐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如果没有出血等并发症,推荐至少使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以上所有药物都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用药期间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如恶心、反酸、腹痛等,一定要及时告知医生。
开放手术主要指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
绝对适应证: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且无创检查颈动脉狭窄度≥70%或双侧颈动脉狭窄超过50%。
相对适应证
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且无创检查单侧颈动脉狭窄度≥70%或血管造影发现狭窄≥60%。
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且无创检查狭窄度<70%,但血管造影或其他检查提示狭窄病变处于不稳定状态。
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无创检查颈动脉狭窄度处于50%~69%。
12个月内颅内自发出血者。
30天内曾发生大面积脑卒中或心肌梗死。
3个月内有进展性脑卒中者。
伴有较大的颅内动脉瘤,不能提前处理或同时处理者。
慢性完全闭塞无明显脑缺血症状者。
凝血功能障碍,对肝素以及抗血小板类药物有禁忌证者。
无法耐受麻醉者。
颈动脉分叉较高者。
重要脏器如心、肺、肝和肾等严重功能不全者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6周后手术较为安全,对于近期出现症状发作,影像学检查提示为不稳定斑块时应尽量争取尽早手术。
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轻微卒中患者,如果没有早期血管重建术的禁忌证,可以在事件出现2周内进行干预。
如为双侧病变,根据临床情况两侧手术应间隔3周,有症状侧和(或)狭窄严重侧优先手术。
卒中与死亡:卒中与斑块脱落和阻断时缺血相关,术后死亡发生率较低,大多数报道在1%左右。
脑神经损伤
最常见舌下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等神经损伤,多为暂时性,一般在术后1~2周好转,个别可能延续到术后6个月,永久性损伤相对少见。
皮神经损伤一般很难避免,术后可出现下颌周围或耳后麻木,但不会造成其他影响,一般在术后6个月左右会有不同程度改善。
过度灌注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局限性头痛、局限性和(或)广泛性痉挛、手术侧半球脑出血。在术中恢复颈动脉血流之后和术后,可预防性应用降压药物及脱水药物。
血栓形成和再狭窄:可在围术期口服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内膜增生的药物预防。
动脉狭窄疾病的微创治疗一般指介入治疗,主要是指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
有症状的患者6个月内有过病变血管责任供血区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管造影证实双侧颈动脉狭窄超过50%;或无创性血管成像证实单侧颈动脉狭窄超过70%。
无症状的患者虽然没有神经系统定位症状,无创性血管成像证实单侧颈动脉病变狭窄超过70%和双侧病变超过50%。
颈动脉严重长段钙化。
腔内方法无法到达的病变(颈动脉严重扭曲、无合适导入动脉、主动脉弓解剖特殊)。
CEA的禁忌证也适用于CAS。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脑栓塞、脑出血、过度灌注综合征、术中心率血压下降、心肌梗死、动脉夹层、血管痉挛、支架后再狭窄等。
术前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控制好血压和血糖。
不要过分紧张,保证好睡眠,必要时可口服助睡眠药物。
避免食用辛辣、热烫的食物。
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避免情绪激动、哭闹及大声喊叫。
避免参加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