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种起病于3岁前的较为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
有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及行为方式刻板
主要是遗传因素,及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结果
可行教育训练、干预治疗、家庭教育与支持及药物治疗
金牌医生
内侧中
交流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是孤独症的三大核心症状。
交流障碍是孤独症的重要症状,是大多数儿童就诊的主要原因,包括言语交流障碍和非言语交流障碍。
言语交流障碍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多数孤独症儿童有言语发育延迟或障碍,通常在两到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而且对言语的理解能力非常有限,或者在3岁之前正常言语发育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语言倒退,甚至终身沉默不语。
非言语交流障碍是指有的患儿用于交流的表情、动作、姿势很少。
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缺乏社会交往的兴趣。
年幼时即表现出与他人目光回避、对视少,表情贫乏,缺乏期待父母和他人拥抱、爱抚的表情或姿态,也无享受到爱抚时的愉快表情,甚至对父母和别人的拥抱、爱抚予以拒绝。分不清亲疏关系,对待亲人与对待其他人都是同样的态度,对抚养者不能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
与同龄儿童之间难以建立正常的伙伴关系,例如,在幼儿园多独处,不喜欢与同伴一起玩耍;看见一些儿童在一起兴致勃勃地做游戏时,没有去观看的兴趣或去参与的愿望。
患者对于正常儿童所热衷的游戏、玩具都不感兴趣,而喜欢玩一些非生命物体,如一个瓶盖,或观察转动的电风扇等,并且产生强烈的依恋,一旦被拿走就会哭闹不安。
对玩具的主要特征不感兴趣,却十分关注非主要特征:如上床睡觉的时间、所盖的被子都要保持不变,外出时要走相同的路线等。若这些活动被制止或行为模式被改变,患者会表示出明显的不愉快和焦虑情绪,甚至出现反抗行为。
患者可有重复刻板动作,如反复拍手、转圈、用舌舔墙壁、跺脚等。
在孤独症儿童中,智力水平表现很不一致,少数患者在正常范围,大多数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
国内外研究表明,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智力测验,发现5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为中度以上的智力缺陷(智商小于50),25%为轻度智力缺陷(智商为50~69),25%智力正常(智商大于70)。
部分患儿在智力低下的同时可出现“孤独症才能”。
如在音乐、计算、推算日期、机械记忆和背诵等方面呈现超常表现。
孤独症患者常合并情绪症状的不稳定,存在焦虑等特点。
同时也经常合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心境障碍、睡眠障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