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手抖动怎么回事

生理性因素

疲劳:长时间进行重体力劳动、过度脑力劳动后,身体处于疲劳状态,可能出现手抖动现象。例如连续加班熬夜工作后,手部肌肉因疲劳会不自主抖动,这是因为疲劳使肌肉功能紊乱,神经调节出现短暂失衡。

情绪激动:人在极度紧张、兴奋、恐惧等强烈情绪状态下,体内会分泌如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影响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导致手抖动。比如在大型演讲前,很多人会出现手抖的情况,就是情绪激动引发的生理反应。

寒冷刺激: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为了维持体温,外周血管收缩,肌肉会不自主地收缩产热,从而可能引起手抖动。例如在冬天户外待久了,手部会因为寒冷而出现抖动。

病理性因素

神经系统疾病

-帕金森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导致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引起锥体外系功能障碍,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常从一侧上肢远端开始,表现为拇指与屈曲的食指间呈“搓丸样”震颤,安静时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紧张时加剧,睡眠时消失。研究表明,帕金森病的发病与遗传、环境毒素等多种因素有关,其震颤特点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约60%有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主要表现为姿势性和动作性震颤,可累及手部、头部、面部等部位,震颤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紧张、疲劳、饥饿时加重,多数患者饮酒后震颤可暂时减轻,次日加重。

-小脑病变:小脑主要负责协调随意运动、维持躯体平衡和调节肌张力等。小脑梗死、出血、肿瘤等病变可导致共济失调,出现手抖动,同时还可能伴有步态不稳、言语不清等症状。例如小脑梗死患者,由于小脑组织受损,影响了其对运动的协调功能,从而出现手部不自主抖动以及平衡障碍等表现。

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使机体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导致手抖动,还常伴有多汗、心慌、多食、消瘦、突眼等症状。血液检查可见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促甲状腺激素降低。研究显示,约有5%-10%的甲亢患者会出现震颤,多为细微的震颤,双手平举时明显。

-低血糖:当血糖低于正常范围时,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引起手抖动,同时可伴有饥饿感、心慌、出汗、头晕等症状。常见于空腹状态下运动过度、胰岛素瘤患者或长时间未进食的人群。例如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物不当或空腹运动后,可能出现低血糖反应导致手抖。

其他系统疾病

-肝性脑病: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可出现扑翼样震颤,表现为双手腕屈曲、手指伸展、手腕急促地上下摆动,类似鸟扑翼的动作,同时伴有肝功能异常、意识障碍等表现。这是因为肝脏功能严重受损,对体内毒素的代谢清除能力下降,毒素在体内蓄积影响神经系统功能。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精神病药物(吩噻嗪类、丁酰苯类等)、某些平喘药(沙丁胺醇等)、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等)等可能引起手抖动的副作用。例如长期服用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约有30%-5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锥体外系反应,表现为手抖等症状,这是由于药物影响了多巴胺能神经系统的功能。

如果出现有时候手抖动的情况,首先要回忆近期的生活状态,如是否疲劳、情绪如何、有无寒冷刺激等。如果是生理性因素引起,通过休息、调整情绪、保暖等措施多可缓解。但如果手抖动频繁发作、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肢体僵硬、运动迟缓、心慌、消瘦等),则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神经系统查体、甲状腺功能检查、血糖检测、头颅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出现手抖动要更加重视,因为老年人多种疾病高发,需要尽快明确原因;儿童出现手抖动则要考虑是否有特殊的神经系统发育问题或其他先天性疾病等,需及时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