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常月经血的特点
正常月经血一般呈暗红色,除血液外,还包含子宫内膜碎片、宫颈黏液及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等。月经血中含有前列腺素及来自子宫内膜的大量纤维蛋白溶酶,由于纤维蛋白溶酶对纤维蛋白的溶解作用,所以正常月经血是不凝固的,只有在出血量多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少量血凝块。
二、月经血呈黑色的常见原因
(一)出血量少
1.正常生理情况
-月经刚来或快结束时,经血量较少,血液在宫腔内或阴道内停留时间较长,血液中的铁元素被氧化,就会导致颜色变暗,呈现黑色或褐色。这种情况在青春期少女中较为常见,因为青春期女性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月经周期可能不太规律,经量也可能时多时少。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女性,随着身体的逐渐发育成熟,月经会逐渐变得规律,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
-育龄期女性如果偶尔出现一次月经血黑色,可能与近期的生活方式有关,比如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等。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导致月经血排出不畅,在宫腔内停留时间延长而变黑。一般通过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减轻压力后可逐渐恢复正常。
2.病理情况
-宫腔粘连:多发生在有宫腔操作史(如人工流产术、清宫术等)的女性身上。宫腔粘连会导致宫腔部分或完全闭塞,经血排出受阻,经血量减少,血液在宫腔内停留时间延长,从而使月经血颜色变黑。这类女性可能还会伴有周期性腹痛等症状。对于有宫腔操作史且出现月经异常的女性,需要及时就医,通过宫腔镜等检查明确诊断,并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如宫腔粘连分离术等。
-多囊卵巢综合征:这是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患者常表现为月经稀发、经量少,月经血颜色可能发黑。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患者除了月经异常外,还可能伴有多毛、肥胖、痤疮等症状。需要通过激素水平测定、超声检查等明确诊断,然后进行综合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如控制体重、适当运动等)以及药物治疗等。
(二)宫寒
1.体质因素
-部分女性属于阳虚体质,容易出现宫寒的情况。宫寒会导致子宫血液循环不畅,经血运行受阻,从而使月经血颜色发黑。这类女性可能还会伴有怕冷、小腹冷痛等症状。对于阳虚体质的女性,可以通过饮食调理,多吃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桂圆、红枣、羊肉等,也可以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中药调理,如服用艾附暖宫丸等温经散寒的药物。
-有些女性在经期不注意保暖,比如在寒冷的天气穿得过少、吃过多寒凉的食物(如冷饮、生食等),也会导致宫寒,引起月经血变黑。经期注意保暖非常重要,女性在月经期间要避免受寒,尤其是腹部和脚部的保暖,可以使用暖宝宝、热水袋等热敷腹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月经血颜色。
(三)妇科炎症
1.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发生炎症时,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炎性渗出物会影响经血的正常排出,导致经血颜色异常,可能呈黑色。患者还可能伴有下腹部疼痛、白带增多且有异味等症状。子宫内膜炎多发生在产后、流产后或宫腔手术后的女性身上。需要通过妇科检查、血常规、子宫内膜活检等明确诊断,然后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2.盆腔炎:盆腔炎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包括子宫内膜、输卵管、卵巢等部位的炎症。盆腔炎症会影响经血的排出,导致月经血颜色发黑,同时可能伴有下腹部坠胀、疼痛,腰骶部酸痛等症状。盆腔炎的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必要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总之,如果月经血黑色的情况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腹痛、月经量过多或过少、经期延长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妇科超声、性激素六项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注意经期卫生和保暖,以维持正常的月经周期和月经血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