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剖学角度的肚脐上面结构
肚脐上方从浅到深依次有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膜外脂肪、腹膜等结构。再往深部则是腹腔内的器官,常见的有胃、部分小肠(如十二指肠、空肠上段)、肝左叶、横结肠等。胃是储存和初步消化食物的器官,其位置在剑突下方偏左,部分人肚脐上方区域的不适可能与胃的病变相关;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十二指肠起始部在肚脐上方偏右位置,空肠上段也在该区域附近;肝左叶位于肚脐上方偏左,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横结肠则呈横向走行于肚脐上方区域,起到传输肠内容物的作用。
二、不同人群肚脐上面相关情况的差异
(一)儿童
儿童时期,肚脐上方的器官发育尚不完善。例如小儿的胃相对呈水平位,容易出现胃食管反流,导致肚脐上方区域有不适感,表现为吐奶、溢奶等情况。而且儿童的小肠蠕动相对较快,若腹部着凉等,容易引起小肠痉挛,出现肚脐上方阵发性疼痛。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因饮食不当或腹部受冷导致肚脐上方相关器官功能紊乱。
(二)成年人
成年人肚脐上方区域的器官功能相对稳定,但不同生活方式会产生影响。长期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的成年人,容易引发胃部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出现肚脐上方隐痛、胀痛、反酸、嗳气等症状。而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成年人,胃肠蠕动减慢,可能导致横结肠蠕动功能减弱,出现腹胀等肚脐上方不适情况。另外,有既往病史的成年人,如既往有胃部手术史,肚脐上方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可能因手术发生改变,需要更加关注该区域的不适变化,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三)老年人
老年人肚脐上方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胃的消化功能减弱,胃酸分泌减少,消化酶活性降低,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肠道蠕动功能也明显下降,横结肠等肠道传输内容物的能力减弱,容易发生便秘等情况,表现为肚脐上方胀满不适。同时,老年人血管硬化等情况可能影响器官的血液供应,若肚脐上方出现疼痛等不适,要警惕是否有心肌缺血等心脏疾病放射痛的可能,因为老年人的疼痛定位可能不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