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消毒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一、环境消毒

1.地面、物体表面消毒

-对于出血热患者居住的房间地面、家具等物体表面,可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含氯消毒剂的有效氯浓度一般为500mg/L-1000mg/L。例如,可将含有效氯5%的漂白粉精片配置成500mg/L的含氯消毒液,用抹布或拖把蘸取消毒液对地面、物体表面进行擦拭,作用30分钟以上。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如儿童,由于其皮肤相对娇嫩,在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后,应注意避免儿童直接接触擦拭过的表面,防止皮肤刺激。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患有皮肤疾病的患者,更要注意消毒后的物体表面干燥后再接触,减少对皮肤的不良影响。

-若物体表面有血迹等明显污染,应先去除污染物,再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

2.空气消毒

-可采用通风换气的方式改善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通风时要注意避免直接吹风,防止着凉。对于有呼吸道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通风时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通风强度和时间。也可使用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空气消毒机应按照产品说明书正确使用,一般根据房间面积选择合适的机型,开机消毒一定时间,如30-60分钟。

二、患者用品消毒

1.衣物、被褥消毒

-患者的衣物、被褥等可采用煮沸消毒的方法,将物品放入锅中,加水没过物品,大火煮沸15-30分钟。对于儿童的衣物被褥,要注意水温适中,避免烫伤儿童。对于不能煮沸消毒的衣物被褥,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有效氯浓度同样为500mg/L-1000mg/L,浸泡30分钟以上,然后用清水洗净。有过敏病史的患者,在选择消毒剂时要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消毒剂,如对含氯消毒剂过敏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其他合适的消毒方法,如紫外线照射(但紫外线照射对衣物被褥的消毒效果相对有限,且要注意照射时间和距离等)。

2.餐具消毒

-患者使用的餐具可先煮沸消毒15-30分钟,或者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有效氯浓度500mg/L-1000mg/L,浸泡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对于婴幼儿的餐具,要特别注意消毒后的清洁,防止残留消毒剂对婴幼儿造成不良影响。有消化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在餐具消毒后要确保餐具干燥后再使用,避免潮湿环境滋生细菌等。

三、排泄物、分泌物消毒

1.粪便消毒

-患者的粪便应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按粪便量的1/5加入含有效氯10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搅拌均匀,作用2-4小时。对于儿童的粪便,由于其排便情况可能与成人不同,要注意准确计量粪便量和消毒剂的加入量,确保消毒效果。对于有肠道基础疾病的患者,在处理粪便时要注意自身防护,如佩戴手套等,避免直接接触污染物。

2.尿液消毒

-尿液可加入含氯消毒剂,使有效氯浓度达到1000mg/L,作用1-2小时。对于女性患者,特别是经期女性,在处理尿液时要注意卫生,防止消毒剂接触到会阴部引起不适。对于婴幼儿,由于其排尿量和次数的特点,在消毒尿液时要注意操作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可适当调整消毒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

四、医务人员防护及手消毒

1.医务人员防护

-医务人员在接触出血热患者及相关污染物时,要佩戴一次性乳胶手套、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等。对于不同年龄的医务人员,要确保防护用品的合适性,如儿童医务人员要选择适合儿童体型的防护用品。对于有过敏史的医务人员,要选择无过敏风险的防护用品,如对橡胶手套过敏的医务人员可选择其他材质的防护手套。

2.手消毒

-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后,应立即进行手消毒。可使用含醇类的手消毒剂进行揉搓消毒,揉搓时间不少于15秒。对于儿童医务人员,在进行手消毒时要注意正确的揉搓方法,确保消毒效果,同时要避免手消毒剂进入眼睛等部位。对于有手部皮肤破损等情况的医务人员,要先进行伤口的正确处理,如包扎后再进行手消毒,防止病原体通过破损皮肤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