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控制:
-控制总热量:根据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活动量等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例如,对于体重正常、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每日每千克理想体重可给予25-30千卡热量。肥胖者需要适当减少热量摄入,以逐步减轻体重,一般每周减轻0.5-1千克为宜。
-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0%,应选择复杂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杂豆类等,避免精制糖和高糖食品。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5%-20%,可选择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脂肪占总热量的20%-30%,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如橄榄油、鱼油等,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如动物脂肪、油炸食品等。
-少食多餐:可将每日三餐分为5-6餐,这样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避免一餐进食过多导致血糖大幅波动。
增加体力活动:
-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有氧运动是改善糖耐量受损的有效方式,如快走,一般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次快走30分钟以上,速度可控制在每分钟100-120步;也可以选择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对于老年人或身体状况较差者,可从低强度运动开始,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
-坚持运动:运动要长期坚持,形成规律的运动习惯。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实际情况选择运动时间和地点,例如早晨起床后或晚餐后1-2小时进行运动。
体重管理
控制体重:肥胖是导致糖耐量受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通过健康的饮食和运动来控制体重至关重要。对于超重或肥胖的糖耐量受损者,减轻体重5%-10%就可能显著改善糖耐量。计算体重指数(BMI)来评估体重情况,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正常范围为18.5-23.9。如果BMI超过24,就需要通过饮食和运动来减轻体重。
定期监测
监测血糖:定期监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了解血糖的变化情况。一般建议每周至少监测2-3次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通过监测血糖,可以及时发现血糖的波动,调整生活方式和治疗方案(如果需要)。例如,发现餐后血糖升高明显时,可以调整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比例或进食速度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糖耐量受损可能与遗传、不良饮食习惯(如高糖高脂饮食)和缺乏运动等因素有关。家长应注意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高热量、高糖食品的摄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保证至少1小时的中等强度运动。同时,要定期监测孩子的生长发育和血糖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糖耐量受损的恢复相对较慢,且可能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在调整生活方式时要更加注重安全和耐受性。运动方面要选择低强度、温和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散步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跌倒等意外。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以维持肌肉量,同时控制盐分和脂肪的摄入,预防高血压、高血脂等并发症。
通过以上多方面的综合措施,大多数糖耐量受损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正常的糖耐量,但需要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定期进行医学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