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即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群体中,其主要体现为生长最快部位的骨骼改变,且会对肌肉发育以及神经兴奋性产生影响。临床分期有四期,各期症状存在差异。
一、初期
此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提升,像是夜惊、烦躁、多汗等情况。
1.夜惊:婴儿在夜间睡眠时会突然惊醒,可能伴有哭闹。
2.烦躁:情绪不稳定,容易哭闹和躁动不安。
3.多汗:在安静状态下也会出现头部、颈部等部位出汗较多。
二、活动期
一般会有方颅、骨骼串珠、鸡胸、赫氏沟、手足镯、肌肉关节松弛、下肢骨骼变形弯曲呈O形或X形以及脊柱变形等表现。
1.方颅:颅骨软化,额骨隆起呈方形。
2.骨骼串珠:肋骨和肋软骨交界处因骨样组织增生膨大而形成钝圆形隆起。
3.鸡胸:胸骨前凸,形状类似鸡胸。
4.赫氏沟:肋骨软化受膈肌牵拉而内陷形成的一道横沟。
5.手足镯:腕部和踝部骨骼增厚,形成环状隆起。
6.肌肉关节松弛:四肢肌肉无力,关节活动度增大。
7.下肢骨骼变形:可出现O形腿或X形腿。
8.脊柱变形:可能导致脊柱侧弯等情况。
三、恢复期
临床症状和体征会逐渐减轻乃至消失。
四、后遗症期
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由于严重佝偻病而残留不同的骨骼畸形,但没有其他临床症状。
总之,佝偻病各期症状不同,需根据具体表现进行诊断和治疗,以减少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