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1.环境调整:保持卧室环境安静、黑暗且温度适宜(一般18~25℃较适宜),可使用遮光窗帘、耳塞等辅助营造利于睡眠的环境,避免睡前接触电子设备强光,因其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睡眠。
2.作息管理:建立固定的睡眠时间和起床时间,即使夜间难以入睡,也应在固定时间上床和起床,维持生物钟的规律性,长期坚持有助于调整睡眠周期。例如每天固定22:00上床,次日6:30左右起床,即使最初入睡困难,也坚持在床面上休息,让身体适应生物钟节奏。
3.认知行为调节:避免睡前过度焦虑,可通过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方法缓解紧张情绪。比如深呼吸时,用鼻缓慢吸气,使腹部膨胀,再用口缓慢呼气,重复几次;渐进性肌肉松弛则是依次紧绷和放松身体各部位肌肉群,从脚部开始逐步到头部,帮助身体放松进入睡眠状态。
二、就医相关建议
若长期每天都无法入睡且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或身心健康,如出现持续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烦躁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排查是否由其他疾病(如抑郁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导致的失眠,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进一步的诊疗方案。对于儿童群体,长期失眠需特别关注,因为儿童睡眠不足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应尽早由儿科医生评估,优先通过非药物干预调整,避免盲目使用助眠药物;老年人失眠时要谨慎用药,因为部分药物可能有较多副作用,需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干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