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用原理
化疗:是利用化学药物阻止癌细胞的增殖、浸润、转移,直至最终杀灭癌细胞的一种治疗方式。这些药物可通过口服、静脉或体腔给药等途径进入人体,随着血液循环遍布全身,对全身各处的癌细胞都有一定作用,但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可能对正常细胞造成一定影响。例如,常用的烷化剂类药物能与DNA发生交叉联结,干扰DNA的复制和转录。
放疗:是利用放射线如X射线、γ射线、电子线等来杀灭癌细胞的局部治疗手段。放射线可以直接破坏癌细胞的DNA结构,使其失去增殖能力。放疗的射线有外照射和内照射之分,外照射是从身体外部对准肿瘤部位进行照射;内照射则是将放射性物质植入肿瘤内部或附近,近距离照射肿瘤细胞。
二、治疗范围
化疗:适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包括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实体瘤的全身转移或晚期情况,对于一些对化疗敏感的肿瘤,如小细胞肺癌、生殖细胞肿瘤等,化疗常常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对于需要全身控制肿瘤细胞扩散的情况,化疗优势明显。
放疗:更多用于局部肿瘤的治疗,比如早期的一些局限部位的肿瘤,通过放疗可以达到根治的效果,像早期的鼻咽癌、宫颈癌等;对于中晚期肿瘤,放疗可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与手术、化疗配合,如肺癌、乳腺癌等,可提高局部控制率。对于一些不能手术的患者,放疗也能缓解肿瘤引起的症状,如疼痛、出血、梗阻等。
三、副作用表现
化疗:
-骨髓抑制:常见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减少,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出血倾向增加,贫血等。不同患者因个体差异,骨髓抑制的程度可能不同,一般在化疗后1-2周出现,2-3周达到最低点。
-消化道反应:多数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或便秘等症状。例如,使用某些化疗药物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较高,这可能与药物刺激胃肠道神经有关。
-脱发:很多化疗药物会引起脱发,但一般是可逆的,化疗结束后头发会逐渐再生。
放疗:
-局部皮肤反应:外照射部位的皮肤可能出现红斑、干燥、脱屑,严重时可出现湿性脱皮、溃疡等。例如,胸部放疗时皮肤可能受到影响,头颈部放疗时皮肤反应也较为常见。
-放射性肺炎(胸部放疗时):患者可能出现咳嗽、气短、发热等症状,严重程度与放疗剂量、照射范围等有关。
-放射性食管炎(食管部位放疗时):表现为吞咽困难、吞咽疼痛等,影响患者进食。
四、适用人群差异
化疗:对于身体状况相对较好,能够耐受药物毒性反应,且肿瘤需要全身治疗的患者,无论年龄、性别等因素,只要没有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等禁忌证,都可能考虑化疗。但对于儿童患者,需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选择相对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化疗方案,并且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对于老年患者,要评估其肝肾功能、心肺功能等,调整化疗药物的剂量和方案。
放疗:局部肿瘤适合放疗的患者均可考虑,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放疗时需要特别注意对正常组织生长发育的影响,要精确计算放疗剂量和范围,避免对生长板等重要结构造成过度损伤;对于老年患者,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基础状况,因为放疗可能对心肺功能有一定影响,如引起放射性肺炎等,需要谨慎评估放疗的必要性和风险。
五、治疗方式的实施过程
化疗:
-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肿瘤类型等制定化疗方案,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然后确定给药途径,如静脉输液、口服等。在给药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包括生命体征、药物不良反应等。一般化疗是按照一定的周期进行,周期长短根据药物和方案而定,可能是21天、28天等一个周期,每个周期进行一定次数的化疗。
放疗:
-放疗前需要进行精确的定位,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形状以及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关系,以便制定精准的放疗计划。然后制作放疗定位模具等,确保每次放疗时肿瘤位置的准确性。放疗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固定的体位,每次放疗时间较短,一般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但需要多次进行,通常每周进行5次,持续数周。
总之,化疗和放疗在癌症治疗中各有特点,临床上常常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肿瘤情况等综合选择化疗、放疗或者两者联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