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度使用或急性损伤
1.运动相关因素
-运动强度过大:对于经常运动的人群,如运动员或健身爱好者,如果突然进行高强度、超出身体负荷的胳膊运动,例如过度频繁地进行俯卧撑、举重等需要胳膊肌肉大力收缩的运动,肌肉在短时间内承受了过多的压力,就容易引发发炎。研究表明,过度的机械应力会导致肌肉组织的损伤,进而引发炎症反应。以健身人群为例,若在没有逐渐增加训练强度的情况下,突然进行大重量的二头肌弯举训练,胳膊肌肉很可能因无法承受而出现发炎情况。
-急性拉伤:日常生活中意外的急性拉伤也较为常见,比如胳膊突然受到外力的过度牵拉,像在搬抬重物时姿势不当,导致胳膊肌肉纤维部分撕裂或完全断裂,这会引发机体的炎症反应来修复损伤组织。例如在提拿过重物品时,胳膊肌肉突然被过度拉伸,就可能造成肌肉发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发生,年轻人由于运动或体力活动相对较多,发生急性拉伤导致肌肉发炎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但老年人也可能因肌肉力量下降、协调性变差等原因发生类似情况。
二、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
-局部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如果胳膊局部皮肤存在破损,如擦伤、割伤等,细菌就有可乘之机侵入肌肉组织引发感染性炎症。例如儿童在玩耍时不小心擦伤胳膊,若没有及时清洁和处理伤口,细菌可能会感染肌肉,导致肌肉发炎。对于儿童来说,由于皮肤较为娇嫩,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皮肤破损后感染肌肉的情况;而老年人皮肤弹性差、愈合能力弱,一旦皮肤有破损,也较易发生细菌感染引发肌肉发炎。
-全身性感染蔓延:某些全身性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等,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胳膊肌肉部位,引起肌肉的炎症。全身性感染时,细菌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并随着血流扩散,当到达胳膊肌肉组织时,会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肌肉发炎。这种情况在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中更易发生,比如患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其免疫力相对较弱,全身性感染后更易出现细菌蔓延至胳膊肌肉引发炎症的情况。
2.病毒感染
-病毒性肌炎:一些病毒感染可直接侵犯肌肉组织引起炎症,如流感病毒等。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可能会累及胳膊肌肉,导致肌肉发炎。儿童感染流感病毒后发生病毒性肌炎的情况相对较多见,这与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有关。流感季节时,儿童若感染流感病毒,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胳膊肌肉等部位是否出现不适,因为有发生病毒性肌炎的可能。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
1.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肌肉
-类风湿关节炎:这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累及胳膊肌肉,导致肌肉发炎。其发病机制是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关节及周围组织,包括肌肉组织,引发炎症反应。类风湿关节炎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女性相对男性更易患病。在病情活动期,患者胳膊肌肉可能会出现疼痛、肿胀、发炎等表现,且病情可能会反复发作,对肌肉功能造成影响。
-多发性肌炎:这是一种特发性炎症性肌病,主要累及四肢近端肌肉,包括胳膊肌肉。其病因尚不明确,但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密切相关。患者的免疫系统攻击肌肉纤维,导致肌肉发炎、无力等症状。多发性肌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和成年人都可能患病,发病后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肌肉功能和生活质量,需要及时进行规范的治疗来控制病情进展。
四、其他因素
1.代谢性因素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都可能影响肌肉的代谢情况。甲状腺功能亢进时,机体代谢加快,可能会导致肌肉出现能量代谢紊乱,进而引发肌肉发炎相关的症状;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代谢减缓,肌肉组织的营养供应和代谢废物清除可能受到影响,也可能引发肌肉的炎症反应。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不同,老年人甲状腺功能减退相对较为常见,而年轻人甲状腺功能亢进可能更易发生,这些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情况都可能间接导致胳膊肌肉发炎。
-电解质紊乱:当胳膊肌肉所在部位的电解质出现紊乱时,如钾、钠、钙等电解质失衡,也可能影响肌肉的正常生理功能,引发炎症。例如长时间大量出汗后,若没有及时补充电解质,可能导致胳膊肌肉电解质紊乱,出现肌肉痉挛、发炎等情况。运动员在高强度运动后大量出汗,若不注意电解质补充,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电解质的调节能力减弱,也较易发生电解质紊乱相关的肌肉问题。
2.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引发肌肉炎症:部分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导致肌肉发炎的副作用,如某些他汀类降脂药物,有少数患者在服用后可能会出现药物性肌炎,表现为胳膊等部位肌肉疼痛、发炎等。不同人群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不同,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相对减弱,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服用可能引发肌肉炎症副作用的药物时,发生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可能更高;而儿童由于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对药物副作用的敏感性也有所不同,在使用可能导致肌肉炎症的药物时需要更加谨慎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