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非药物治疗方法

(一)睡眠卫生习惯调整

1.规律作息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都应保持固定的上床时间和起床时间。例如儿童,保证每天有相对固定的睡眠时间,有助于建立稳定的生物钟。成年人也应如此,即使在周末也尽量避免大幅改变作息时间,因为不规律的作息会干扰睡眠-觉醒周期,影响睡眠质量。

-一般来说,青少年每天需要7-9小时睡眠,成年人需要7-8小时睡眠,老年人可能需要5-7小时睡眠,但都应尽量维持规律的作息。

2.营造良好睡眠环境

-卧室应保持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温度一般保持在18-25℃较为适宜。对于儿童,要选择合适的床上用品,避免过软或过硬的床垫影响脊柱发育;对于老年人,要注意卧室的防滑等安全措施。

-可以使用窗帘、眼罩等营造黑暗环境,使用耳塞等降低外界噪音干扰。

3.避免睡前刺激

-睡前应避免剧烈运动,因为运动后身体处于兴奋状态,不易入睡。对于有运动习惯的人,可将剧烈运动安排在睡前3-4小时之前。

-减少咖啡因和尼古丁的摄入,咖啡因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即使在下午或晚上少量摄入也可能影响睡眠,尼古丁同样会干扰睡眠过程。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应严格避免接触含有咖啡因和尼古丁的饮品和物品;对于成年人,也应注意控制摄入量。同时,睡前应避免大量饮水,以免夜间频繁起夜影响睡眠连续性。

(二)心理行为治疗

1.认知行为疗法-失眠(CBT-I)

-认知调整: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与失眠相关的错误认知和信念。例如,有些失眠患者过度关注睡眠质量,担心失眠会带来严重后果,从而产生焦虑情绪,进一步加重失眠。通过心理辅导,让患者正确认识睡眠的正常波动,了解偶尔的失眠不会对健康造成重大影响。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认知调整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需要通过简单易懂的故事等方式进行认知引导;成年人则可以通过一对一的心理访谈等方式进行认知纠正。

-行为干预:包括刺激控制疗法和睡眠限制疗法等。刺激控制疗法是指只有在有睡意时才上床睡觉,床只用于睡眠和性生活,避免在床上进行阅读、看电视等其他活动。睡眠限制疗法是根据患者的睡眠效率来缩短卧床时间,逐渐增加有效睡眠时间。例如,计算睡眠效率(睡眠效率=实际睡眠时间/卧床时间×100%),如果睡眠效率低于85%,就适当减少卧床时间,随着睡眠效率的提高再逐渐增加卧床时间。这种方法对于各个年龄段的失眠患者都有一定效果,但需要专业人员指导实施。

二、药物治疗

(一)适用情况及药物选择原则

1.适用情况:当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药物治疗,但需谨慎评估。对于一些急性失眠患者,短期使用药物可能是必要的;对于慢性失眠患者,在非药物治疗基础上可谨慎使用药物。

2.药物选择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睡眠障碍类型等选择药物。例如,对于老年人,应优先选择对认知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对于儿童,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除非是严重的睡眠障碍且非药物治疗无效,且在医生严格评估下谨慎选择。常用的助眠药物有苯二氮䓬类受体激动剂等,如唑吡坦等,但使用时需严格遵循医嘱,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三、其他治疗方法

(一)光照疗法

1.原理及应用:光照疗法是利用不同波长的光来调节人体的生物钟。对于因生物钟紊乱导致睡眠障碍的人群,如倒时差的人群或夜班工作者等。早晨暴露于明亮的光线下可以帮助调整生物钟,使其与白天的作息同步。例如,倒时差时,在到达新的时区后,早晨尽早暴露在明亮的自然光下或人工光线下,每次持续15-30分钟,有助于调整睡眠-觉醒周期,改善睡眠。但对于患有眼部疾病等特殊人群,使用光照疗法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二)运动疗法

1.运动对睡眠的影响及应用:适度的运动可以改善睡眠质量,但需注意运动时间。一般来说,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睡眠,但应避免在睡前3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儿童每天应保证至少1小时的中等强度运动,如跳绳、踢毽子等,有助于晚上睡眠;成年人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在白天进行;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温和的运动方式,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也有助于改善睡眠,但要注意运动中的安全,避免摔倒等意外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