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药物治疗方法
(一)睡眠卫生习惯调整
1.规律作息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都应保持固定的上床时间和起床时间,例如成年人建议每天尽量在相同的22:00-23:00之间上床,早上6:00-7:00左右起床,儿童和青少年也应遵循类似规律,学龄前儿童每天需保证10-13小时睡眠时间,学龄儿童9-11小时,青少年8-10小时,规律的作息有助于调整人体生物钟,建立良好的睡眠节律。
-对于有睡眠障碍的人群,即使前一晚睡眠不足,也不应过度延长第二天的卧床时间来补觉,以免进一步打乱生物钟。
2.睡眠环境改善
-睡眠环境应保持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一般卧室温度保持在18-25℃较为适宜。对于光线敏感的人群,可使用遮光窗帘等遮挡外界光线;对于易受噪音干扰的人群,可使用耳塞或白噪音机来营造相对安静的环境。
-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也很重要,床垫过软或过硬都可能影响睡眠质量,枕头的高度应根据个人情况调整,一般以颈部自然弯曲、头部与身体保持水平为宜,这样能保证睡眠时身体处于舒适的体位,利于入睡和维持睡眠。
(二)心理行为疗法
1.认知行为疗法-失眠(CBT-I)
-认知调整: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与失眠相关的消极认知,例如有些失眠患者会过度担忧失眠带来的后果,如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学习等,从而产生焦虑情绪,进一步加重失眠。通过心理医生的引导,让患者认识到这些过度担忧是不合理的,建立对睡眠的正确认知,减少焦虑情绪对睡眠的负面影响。
-行为调整:包括刺激控制疗法和睡眠限制疗法等。刺激控制疗法要求患者只有在有睡意时才上床,不在床上进行与睡眠无关的活动,如看电视、玩手机等;睡眠限制疗法则是根据患者的睡眠效率来调整卧床时间,睡眠效率=(实际睡眠时间/卧床时间)×100%,一般睡眠效率低于85%时可适当减少卧床时间,随着睡眠效率提高再逐渐增加卧床时间,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睡眠效率,改善睡眠质量。对于不同年龄人群,CBT-I的具体实施细节可能会有所调整,例如儿童患者,心理医生会采用更适合儿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认知和行为引导。
二、药物治疗
目前用于治疗睡眠障碍的药物有多种,但需谨慎使用,且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例如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等,具有镇静催眠作用,但长期使用可能会产生依赖性等不良反应;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如佐匹克隆等相对依赖性较低,但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权衡利弊后使用,尤其要避免低龄儿童使用这类药物。对于老年人,由于其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代谢较慢,使用药物时更要密切关注不良反应,起始剂量应较低,并逐渐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