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睡眠卫生习惯调整
睡眠卫生习惯的调整是改善睡眠障碍的基础措施。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至关重要,例如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包括周末也不例外,这有助于调节人体的生物钟。研究表明,规律的作息能使人体的睡眠-觉醒周期更加稳定。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也很关键,卧室应保持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一般温度保持在18~25℃较为适宜,黑暗的环境能促进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对睡眠有调节作用。此外,应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电子设备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
二、认知行为疗法
1.睡眠限制疗法:根据患者的睡眠效率来调整卧床时间。睡眠效率=(实际睡眠时间/在床上的时间)×100%,当睡眠效率低于85%时,可以适当缩短卧床时间,随着睡眠效率的提高再逐渐增加卧床时间。例如,睡眠效率低于80%时,将卧床时间减少15~30分钟,然后根据后续睡眠效率的变化进行调整。
2.刺激控制疗法:只有在有睡意时才上床睡觉,如果躺在床上15~20分钟仍无法入睡,应离开卧室,进行一些单调、安静的活动,直到有睡意再回到床上。避免在床上进行阅读、看电视、玩手机等与睡眠无关的活动。这种方法通过建立床与睡眠之间的紧密联系,帮助患者重新建立良好的睡眠反射。对于儿童来说,家长应帮助营造良好的睡前氛围,遵循刺激控制疗法的原则,比如在固定时间陪儿童进行安静的睡前活动后,引导儿童上床睡觉,若儿童长时间未入睡,不要过度安抚,而是等其有睡意再回到床上。
三、光线疗法
光线疗法主要利用不同波长的光线对人体生物钟的影响来调节睡眠。晨光疗法是在清晨接触一定强度的自然光或模拟自然光的光线,研究发现,早上暴露于明亮光线下可以调整生物钟,改善睡眠障碍。对于夜间工作者等作息与正常昼夜节律颠倒的人群,可以通过人工光线来调整,例如在工作时使用适当强度的光线模拟白天环境,休息时营造黑暗环境模拟夜晚,帮助调整生物钟以改善睡眠。
四、音乐疗法
合适的音乐可以起到放松身心的作用从而改善睡眠。研究表明,节奏舒缓、旋律轻柔的音乐能够降低人体的交感神经活性,使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趋于平稳,进而促进睡眠。例如,一些古典音乐中的慢板乐章,像莫扎特的《摇篮曲》等,被发现有助于放松情绪,改善睡眠质量。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音乐,比如儿童可以选择一些轻柔的儿歌旋律,成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古典音乐、自然音效音乐等。
五、运动干预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改善睡眠障碍,但要注意运动的时间和强度。中等强度的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有助于延长睡眠时间和提高睡眠质量。不过,应避免在睡前3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后人体处于兴奋状态,会影响入睡。对于儿童来说,每天保证适量的户外活动时间,如在户外玩耍、奔跑等,也有助于夜间睡眠,但同样要注意运动时间与睡前的间隔。老年人在进行运动时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等,避免运动强度过大影响睡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