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化系统相关原因
(一)食管本身病变
1.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较为常见的原因。当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时,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可引起食管异物感。例如,有研究表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约有60%-7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食管异物感症状。其发病与年龄有一定关系,中老年人相对更易患反流性食管炎,可能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减退有关。另外,肥胖人群由于腹内压增高,也增加了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风险,进而导致食管异物感。
-真菌性食管炎也可导致食管异物感,多见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以及艾滋病患者等。真菌在食管黏膜上定植、繁殖,刺激食管黏膜,引起异物感。
2.食管良性肿瘤
-食管平滑肌瘤是常见的食管良性肿瘤,肿瘤生长在食管壁内,可占据食管腔空间,使食管腔相对狭窄,从而产生异物感。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但以20-50岁人群相对多见,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其发病机制主要是食管平滑肌细胞异常增生形成肿瘤。
-食管息肉也可引起食管异物感,息肉生长于食管黏膜表面,随着息肉增大,会影响食管的正常蠕动和排空,患者会感觉食管内有异物存在。
(二)消化系统其他疾病累及食管
1.食管癌
-早期食管癌可能仅有轻微的异物感,尤其是在吞咽粗硬食物时,异物感较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等症状。食管癌的发病与年龄密切相关,高发年龄在50-70岁之间。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等因素有关。长期吸烟会使食管黏膜受到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刺激,饮酒会损伤食管黏膜并促进致癌物的吸收,从而增加食管癌的发病风险,导致食管异物感的出现。
2.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的其他情况
-当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时,食管裂孔疝会加重胃内容物的反流,因为食管裂孔疝使食管下括约肌的解剖结构发生改变,更易出现反流,进而导致食管异物感加重。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肥胖、妊娠等因素也会增加食管裂孔疝的发生几率,从而影响食管功能,产生异物感。
二、咽部相关原因
(一)咽炎
1.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患者常感觉咽部有异物感,咳之不出,咽之不下。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由于咽喉部黏膜萎缩等生理变化,相对更易患慢性咽炎。长期生活在污染环境中,如空气中含有大量粉尘、化学物质等,或者长期过度用嗓,如教师、歌手等职业人群,也是慢性咽炎的高发人群。另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贫血、糖尿病等,也可诱发慢性咽炎,导致咽部异物感。
2.扁桃体炎
-慢性扁桃体炎患者,扁桃体反复发炎,可导致扁桃体隐窝内有干酪样物积聚,或者扁桃体肥大,刺激咽部,引起异物感。儿童时期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且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对更容易患扁桃体炎。而成人扁桃体炎的发生可能与劳累、受凉等导致免疫力下降有关,进而出现咽部异物感。
三、精神心理因素
(一)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
1.焦虑症
-焦虑症患者可能会出现躯体化症状,其中包括食管异物感。在焦虑状态下,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能影响食管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年龄方面,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焦虑症,但中青年人群相对高发。女性患焦虑症的几率略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点,如内分泌变化等因素有关。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环境、生活事件应激等情况,会增加焦虑症的发病风险,进而导致食管异物感的出现。
2.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也常伴有躯体不适症状,食管异物感是其中之一。抑郁症的发病与年龄有一定关系,老年人群相对更易患抑郁症,可能与老年人群面临的社会角色变化、身体健康状况下降等因素有关。抑郁症患者由于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会影响身体的感觉和感知,从而出现食管异物感。
四、其他原因
(一)异物残留
-如果有过吞咽异物的经历,虽然异物可能已经排出,但仍有可能有少量异物残留于食管,从而引起异物感。这种情况在儿童中相对较常见,儿童好奇心强,可能会误吞小物件,如小玩具、硬币等,即使通过消化道排出,也可能有部分残留于食管,导致异物感。另外,老年人由于牙齿咀嚼功能下降,吞咽时可能不够仔细,也有发生异物残留于食管的风险。
(二)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食管异物感的副作用。例如,一些降压药,如钙通道阻滞剂,可能会导致食管平滑肌痉挛,从而产生异物感。不同药物的副作用发生情况与个体差异有关,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药物副作用导致的食管异物感。同时,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时,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增加食管异物感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