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促进结石排出的药物
(一)α受体阻滞剂
1.作用机制:可以松弛输尿管平滑肌,尤其能降低输尿管下段平滑肌的张力,从而促进结石排出。有研究表明,对于直径小于6mm的输尿管结石,使用α受体阻滞剂联合排石治疗,结石排出率会有所提高。
2.适用人群:一般成年患者均可考虑使用,但对于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谨慎,因为可能会引起血压等方面的波动,儿童患者不建议常规使用此类药物。
(二)利尿剂
1.作用机制:通过增加尿量,起到冲洗尿路的作用,有助于较小的结石随尿液排出。例如噻嗪类利尿剂,能增加尿钙排泄,降低尿石形成的风险,同时也可能促进小结石的排出。
2.适用人群:成年患者中肾功能正常者可考虑使用,肾功能不全患者需在医生评估后谨慎使用,儿童患者使用需严格遵循医生指导,因为儿童的肾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药物代谢等情况与成人不同。
二、缓解疼痛的药物
(一)非甾体类抗炎药
1.作用机制: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发挥抗炎、镇痛作用。对于输尿管结石引起的肾绞痛,非甾体类抗炎药有较好的缓解疼痛效果。比如双氯芬酸,能减轻输尿管平滑肌痉挛和疼痛。
2.适用人群:成年患者一般可以使用,但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患者需慎用,因为这类药物可能会加重消化道溃疡的风险,儿童患者应避免使用或在严格评估后谨慎使用,儿童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会引起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
(二)阿片类镇痛药
1.作用机制: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结合,起到强效镇痛作用。当非甾体类抗炎药效果不佳时,可考虑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来缓解剧烈的肾绞痛。例如吗啡,能迅速缓解疼痛,但此类药物有成瘾性风险。
2.适用人群:成年患者在其他镇痛措施无效时可短期使用,儿童患者应绝对避免使用阿片类镇痛药,因为儿童对阿片类药物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更难把控。
三、溶石药物
(一)枸橼酸氢钾钠
1.作用机制:可以增加尿液中枸橼酸的排泄,降低尿液的饱和度,从而抑制结石的形成并促进尿酸结石等的溶解。有研究显示,对于尿酸结石患者,使用枸橼酸氢钾钠治疗,能有效改善尿液酸碱度,促进结石溶解。
2.适用人群:成年尿酸结石患者可考虑使用,儿童患者使用需谨慎评估,因为儿童的代谢等情况与成人不同,需要医生根据具体病情判断是否使用及确定合适剂量。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输尿管结石只是其中一种手段,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大量饮水,每日饮水量应保持在2000-3000ml以上,以增加尿量,促进结石排出。同时,要定期复查,观察结石的排出情况以及病情的变化。如果结石较大,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能需要考虑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等其他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