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道本身的病变
1.食道炎
-反流性食道炎:当抗反流屏障结构与功能异常、食管清除作用降低、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时,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引起食道内异物感。研究表明,肥胖、妊娠、长期饮酒、吸烟等因素会增加反流性食道炎的发生风险。例如,肥胖人群腹腔内压力增高,更容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长期饮酒和吸烟会损伤食管黏膜和影响食管的正常功能。
-真菌性食道炎:多见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以及艾滋病患者等。白色念珠菌等真菌易在食管内定植,引发炎症反应,导致食道内异物感。比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肠道内正常菌群被抑制,真菌易移位至食管引起感染。
2.食道溃疡
-食道溃疡可能由胃酸反流、药物刺激(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感染(如结核菌感染)等引起。胃酸反流导致食管黏膜被胃酸持续侵蚀,药物刺激可直接损伤食管黏膜,结核菌感染则会在食管形成特异性的溃疡病灶,这些病变都会使患者感觉食道内有异物感。例如,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患者,药物在食管内停留时可损伤食管黏膜,逐渐形成溃疡。
3.食道肿瘤
-良性肿瘤:如食道平滑肌瘤等,肿瘤生长在食道内,占据一定空间,会引起食道内异物感。肿瘤较小时可能症状不明显,但随着肿瘤增大,异物感会逐渐加重。
-恶性肿瘤:食管癌是常见的食道恶性肿瘤,早期可能仅表现为食道内异物感、吞咽哽噎感等。其发生与长期吸烟、饮酒、食用亚硝胺含量高的食物(如腌制食品)、食管慢性炎症等因素有关。例如,在一些食管癌高发地区,居民长期食用腌制食品,亚硝胺摄入过多,增加了患食管癌的风险。
二、邻近器官的病变
1.咽部疾病
-慢性咽炎:咽部黏膜慢性炎症,患者常感觉咽部有异物感,有时这种异物感会放射至食道部位,让患者误以为是食道内有异物。慢性咽炎的发生与长期吸烟、饮酒、空气污染、用嗓过度等因素有关。比如,长期在污染环境中工作的人,咽部黏膜易受刺激,引发慢性咽炎。
-咽部肿瘤:如咽部乳头状瘤等,肿瘤可导致咽部异物感,有时也会影响到食道,引起食道内异物感。
2.甲状腺疾病
-当甲状腺肿大时,尤其是甲状腺肿向后下发展,可压迫食管,导致患者感觉食道内有异物感。例如,单纯性甲状腺肿患者,如果甲状腺肿大明显,可能会出现吞咽不适及食道内异物感等症状。
三、全身性因素
1.精神心理因素
-焦虑症:焦虑症患者常伴有躯体化症状,食道内异物感是其中之一。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下,会影响神经系统对食管感觉的调控,导致患者感觉食道内有异物,但实际检查并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例如,一些长期面临工作压力大、生活事件应激的人群,易患焦虑症,出现食道内异物感等躯体症状。
-抑郁症:抑郁症患者也可能出现食道内异物感等躯体不适。抑郁症导致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紊乱,会影响食管的感觉功能,从而产生异物感。
2.缺铁性吞咽困难:多见于年轻女性,与缺铁有关。患者除了食道内异物感外,还可能伴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舌炎、口角炎等表现。缺铁会影响食管黏膜的代谢和修复,导致食管黏膜变化,引起异物感。
四、其他因素
1.食物因素
-误食尖锐异物,如骨头、鱼刺等,可直接卡在食道内,引起明显的异物感,同时可能伴有吞咽疼痛、吞咽困难等症状。比如,进食鱼肉时不小心咽下鱼刺,鱼刺可能会刺在食道壁上,导致患者感觉食道内有异物且疼痛。
-食用过烫、过于粗糙的食物,可损伤食管黏膜,引起食道内异物感。长期食用这类食物会增加食道黏膜损伤的风险,反复损伤可能导致食道黏膜的慢性炎症等病变,进而出现异物感。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食道内有异物感的原因及应对有所不同。例如,儿童误食异物的情况需特别关注,应及时就医;老年人群若有食道内异物感,要警惕食道肿瘤等病变;女性在关注精神心理因素的同时,要注意缺铁性吞咽困难的可能;有长期吸烟、饮酒史的人群,患食道炎、食管癌的风险较高,出现异物感时更应重视,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