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调整:
-控制总热量:根据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活动量等因素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例如,一位中等体力活动的40岁女性,身高160cm,体重65kg,每日总热量约需1800-2000千卡。通过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比例来实现,一般碳水化合物占50%-60%,蛋白质占15%-20%,脂肪占20%-30%。多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如全谷物(燕麦、糙米等)比精制谷物(白面包、精米等)升糖作用慢,可稳定血糖。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膳食纤维能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血糖波动。蔬菜(如菠菜、西兰花、芹菜等)、水果(如苹果、梨、蓝莓等)、豆类(如黑豆、红豆等)都是良好的膳食纤维来源。每天应保证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例如可以通过早餐吃一碗燕麦粥(含膳食纤维约4克),午餐和晚餐各吃一份蔬菜沙拉(每份含膳食纤维约3-5克)来补充。
运动锻炼:
-选择合适运动方式:有氧运动是改善糖耐量受损的重要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分为5天,每天30分钟。对于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者,散步是较为安全的运动方式,每天坚持散步30-60分钟,速度以自我感觉稍快但仍能与人交流为宜。
-运动频率与强度:运动强度以运动时心率达到(220-年龄)×60%-70%为宜。例如,50岁的人运动时心率应维持在(220-50)×60%=102次/分钟到(220-50)×70%=119次/分钟之间。运动频率最好是每天或隔天进行一次,长期坚持才能取得效果。
体重管理
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²。对于超重或肥胖的糖耐量受损者,减轻体重5%-10%就能显著改善糖耐量。例如,一位BMI为28kg/m²的人,体重70kg,减轻3.5-7kg可使血糖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可以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体重减轻,避免采用极端节食等不健康的方式。
定期监测与健康管理
血糖监测:定期监测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了解血糖变化情况。一般建议每周监测2-3天,每天监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通过血糖监测可以及时发现血糖的波动情况,为调整生活方式提供依据。例如,如果发现餐后2小时血糖持续高于11.1mmol/L,可能需要进一步调整饮食和运动方案。
定期体检: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包括肝肾功能、血脂、血压等检查。因为糖耐量受损者往往同时存在代谢综合征的其他表现,如高血压、高血脂等,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合并症。例如,若发现血脂升高,可能需要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饮食结构或考虑其他干预措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糖耐量受损可能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家长应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保证合理的饮食,控制零食摄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保证至少1小时的中等强度运动,如跳绳、打篮球等。同时,要定期监测儿童青少年的身高、体重、血糖等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并干预。
老年人:老年人糖耐量受损时,运动要更加注重安全性。避免剧烈运动,选择平缓的运动方式。在饮食方面,要注意营养均衡,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同时控制糖分和脂肪的摄入。由于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在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的影响,如合并心脏病的老年人运动时要注意运动强度不能过大,避免诱发心脏不适。在血糖监测时,要注意操作的便利性和准确性,可选择家用的简便血糖监测设备。
女性:孕期糖耐量受损的女性需要特别关注,要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可能影响胎儿发育。饮食上要遵循孕期营养需求,同时合理运动。产后也需要继续监测血糖,因为部分孕期糖耐量受损的女性产后仍可能存在糖耐量异常的情况。而更年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可能影响血糖代谢,要更加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保持良好的心态,因为情绪变化也可能影响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