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饮食调整
1.控制总热量:根据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活动量等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使体重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体质指数BMI在18.5~23.9kg/㎡)。例如,轻体力劳动的成年人,每日每公斤体重约需25~30kcal热量,女性可能略低,男性略高。
2.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比例: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0%,应选择复杂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杂豆类等,避免精制糖和高糖食品;蛋白质占15%~20%,可选择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脂肪占20%~30%,以不饱和脂肪为主,如橄榄油、鱼油等,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
3.少食多餐:可将一天的食物分为5~6餐,避免一次性摄入大量碳水化合物导致血糖急剧升高。例如,早餐、上午加餐、午餐、下午加餐、晚餐,这样能更好地稳定血糖水平。
二、适量运动
1.选择合适运动方式:有氧运动是改善糖耐量受损的重要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中等强度以运动时心率达到(220-年龄)×60%~70%为宜。例如,50岁的人,运动时心率应维持在(220-50)×60%=102次/分钟到(220-50)×70%=119次/分钟之间。
2.运动时间安排:最好在餐后1~2小时进行运动,此时血糖水平相对较高,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避免在空腹时运动,以防发生低血糖。
3.坚持长期运动:运动需要长期坚持,形成规律的运动习惯,才能持续改善糖耐量。老年人运动时要注意安全,选择平坦的场地,穿着合适的运动鞋;儿童和青少年则要在家长或老师的监督下进行适量运动,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调整运动强度。
三、控制体重
1.计算体重指数:通过BMI公式(体重kg/身高m²)来评估体重状况,努力将BMI控制在18.5~23.9kg/㎡。对于超重或肥胖的糖耐量受损者,每减轻5%~10%的体重,就能显著改善糖耐量。例如,一位体重80kg、身高1.65m的人,BMI=80/(1.65)²≈29.3,属于肥胖,需要通过饮食和运动等方式减轻体重。
2.针对不同人群的体重控制: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要避免过度肥胖,从小培养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对于老年人,要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控制体重,可选择低强度的运动方式来避免关节损伤等问题。
四、定期监测
1.监测血糖:定期监测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了解血糖变化情况。一般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检测,也可以在家中使用血糖仪自行监测。例如,每周选择1~2天监测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观察血糖波动规律。
2.其他指标监测:同时要监测血脂、血压等指标,因为糖耐量受损常与血脂异常、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相关。每半年左右检测一次血脂(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血压,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相应措施。
五、戒烟限酒
1.戒烟:吸烟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加重糖耐量受损。吸烟者应尽量戒烟,可通过逐渐减少吸烟量、使用戒烟辅助工具(如尼古丁贴片、口香糖等)以及寻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等方式来戒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要避免接触二手烟,家长应起到榜样作用,营造无烟环境。
2.限酒:过量饮酒会干扰糖代谢,增加肝脏负担。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1g酒精相当于10ml白酒、25ml黄酒、100ml啤酒、15ml葡萄酒)。老年人肝脏代谢功能下降,更应严格限制饮酒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