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通常在6个月内可治愈,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死率和复发率均较高,治愈可能性较小。
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这是一种复杂的、多种机制共同参与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由于病人对自身血小板抗原免疫失耐受,引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以及血小板生成受抑,进而导致血小板减少。
一般症状表现为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紫癜、瘀斑,以及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乏力、贫血等。
2.治疗方面:
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甲泼尼龙、醋酸地塞米松等。
若对糖皮质激素不耐受,可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
通常患者经过治疗,6个月左右可治愈。
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是以微血管内广泛血小板血栓形成为特征的血栓性微血管病。
临床主要特征为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神经精神系统症状、发热和肾损伤。
2.治疗方法:
血浆置换为首选治疗,置换液应选用新鲜血浆或新鲜冷冻血浆。
此类型患者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治愈可能性较小。
总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两种类型在发病机制、症状表现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需加以区分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