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营造适宜睡眠环境
1.温度调控:卧室温度保持在18~25℃较为适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睡眠质量,人体在舒适的温度环境下更易放松身心进入睡眠状态。
2.光线管理:确保卧室黑暗,可使用遮光窗帘等,因为光线过强会干扰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对睡眠起着重要调节作用,光线抑制褪黑素分泌,从而影响入睡。
3.噪音控制:保持卧室安静,减少外界噪音干扰,如可使用隔音耳塞等,嘈杂环境会使人难以平静,不利于入睡。
二、调整生活方式
1.午睡时间把控:白天尽量避免过长时间午睡,一般建议午睡不超过30分钟,过长时间午睡会挤占夜间睡眠时间,导致夜间难以入睡。
2.规律作息养成:每天固定上床睡觉和起床时间,即使在周末也不要大幅改变作息,让身体形成稳定的生物钟,有助于夜间顺利入睡。
3.适度运动安排:适度运动能改善睡眠,但需注意避免在临近睡觉前剧烈运动,可选择下午或傍晚进行运动,运动能促进身体代谢,缓解压力,但剧烈运动后身体处于兴奋状态不利于入睡。
三、放松训练辅助
1.深呼吸放松:慢慢吸气使腹部隆起,然后缓慢呼气,重复几次,通过深呼吸可让身体和精神逐渐放松,减轻紧张焦虑情绪,利于入睡。
2.冥想练习:专注于当下的感受,排除脑海中的杂念,通过冥想能帮助平静内心,缓解压力,营造有利于睡眠的身心状态。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应选择舒适的睡眠姿势,一般建议左侧卧位,同时避免睡前摄入过多液体,以防夜间频繁起夜影响睡眠,且要关注自身身心状态,保持心情平稳。
2.儿童:需建立良好睡眠习惯,营造适合儿童的睡眠环境,避免白天过度兴奋,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方式改善睡眠,如上述的营造适宜环境、调整生活方式等,避免随意给儿童使用助眠药物。
3.有基础疾病人群:若患有抑郁症等精神心理疾病出现睡眠问题,需针对原发病进行评估,非药物干预仍是基础,同时要在医生指导下谨慎处理睡眠相关问题,避免自行盲目采取不恰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