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道异物感的常见情况
(一)食管异物
1.成因:多因进食时匆忙、注意力不集中,或儿童口中含物玩耍时误吞,如骨头、鱼刺、硬币等异物滞留在食管内,刺激食管黏膜引发异物感。不同年龄段人群发生食管异物的风险不同,儿童因好奇心强且咀嚼功能不完善更易发生;成年人则可能因进食过快、进食时谈笑等原因导致。
2.表现: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吞咽疼痛,同时伴有明显的食道异物感,异物较大时可能完全梗阻食管,导致唾液难以下咽。
(二)胃食管反流病
1.成因: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是主要原因,如肥胖、妊娠、某些激素变化等因素可影响食管下括约肌的正常功能,导致胃酸和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引起异物感。肥胖人群由于腹部压力较高,更容易出现胃食管反流;女性在妊娠中晚期,由于子宫增大压迫胃部,也较易发生胃食管反流。
2.表现:除食道异物感外,还常伴有烧心(胸骨后烧灼感)、反酸等症状,症状多在进食后、平卧或弯腰时加重。
(三)食管占位性病变
1.成因:包括良性肿瘤(如食管平滑肌瘤)和恶性肿瘤(如食管癌)。食管良性肿瘤可能因肿瘤占据食管空间,导致食管狭窄或刺激食管黏膜引起异物感;食管癌则是由于肿瘤生长破坏食管黏膜及结构,引起一系列不适症状。不同年龄、生活方式人群发病风险有差异,长期吸烟、饮酒、有食管癌家族史的人群患食管癌风险较高;食管平滑肌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
2.表现:食管良性肿瘤引起的异物感相对较稳定,而食管癌引起的异物感会进行性加重,还可能伴有进行性吞咽困难、体重减轻等症状。
(四)精神心理因素
1.成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影响食管的感觉功能,从而产生食道异物感。现代社会中,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人群更容易出现精神心理问题,进而引发此类症状。不同性别在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食道异物感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女性可能在面对生活压力时更易出现情绪波动从而影响食管感觉。
2.表现:异物感可随情绪变化而波动,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相关的其他表现,如睡眠障碍、情绪低落等,但食管本身无器质性病变。
二、相关检查与诊断
(一)体格检查
医生会首先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颈部、胸部的触诊等,初步了解食管区域是否有异常体征,如颈部是否有肿物等,但体格检查往往不能直接明确病因,需要进一步辅助检查。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钡餐检查:可以观察食管的形态、蠕动情况等,对于食管异物、食管占位性病变等有一定的诊断价值。通过吞服钡剂,X线下可显示食管内是否有异物、食管是否有狭窄或充盈缺损等情况。
2.胃镜检查:是诊断食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情况,清晰地看到食管内是否有异物、炎症、肿瘤等病变,还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是诊断食管占位性病变等的金标准。
(三)24小时食管pH监测
对于怀疑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24小时食管pH监测可以监测食管内pH值的变化,了解是否存在胃酸反流的情况,有助于明确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
三、应对与建议
(一)食管异物
一旦怀疑食管异物,应立即停止进食,尽快就医。医生会根据异物的位置、大小等采取相应的取出措施,如内镜下异物取出等。儿童发生食管异物时,家长应保持冷静,避免盲目催吐等不当处理,及时送医。
(二)胃食管反流病
1.生活方式调整:肥胖者应适当减肥,通过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量来减轻体重;避免进食过饱,睡前3小时不宜进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酸性等刺激性食物;避免穿紧身衣,减少腹部压力。
2.体位调整:睡眠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厘米,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夜间反流。
(三)食管占位性病变
对于食管良性肿瘤,若引起明显症状或肿瘤较大,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对于食管癌,则根据病情分期采取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规范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四)精神心理因素
对于因精神心理因素导致食道异物感的患者,可进行心理疏导,如认知行为疗法等。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患者自身也应注意调整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适当进行体育锻炼,缓解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