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是什么病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常可危及生命。

1.症状:

疼痛:是最先出现的症状,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多无明显诱因,且常发生于安静时,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数天,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

全身症状:主要有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由坏死物质吸收所引起。

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

心律失常:见于75%~95%的患者,多发生在起病1~2周内,而以24小时内最多见。

低血压和休克:疼痛期中,会导致血压下降,可持续数周后再上升,且常不能恢复以往的水平,可能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大汗淋漓、脉细而快、大汗淋漓、神志迟钝、甚至昏厥等。

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可在起病最初几天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出现,为梗死后心脏收缩力显著减弱或不协调所致。

2.病因:

过劳:过重的体力劳动,尤其是负重登楼,过度体育活动,连续紧张劳累等,都可使心脏的负担明显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而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已发生硬化、狭窄,不能充分扩张而造成心肌缺血。剧烈体力负荷也可诱发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激动:由于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诱发。

暴饮暴食:不少心肌梗死病例发生于暴饮暴食之后。进食大量含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寒冷刺激:突然的寒冷刺激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冠心病患者要十分注意防寒保暖,冬春寒冷季节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较高的原因之一。

便秘:便秘在老年人当中十分常见,但其危险性却没得到足够的重视。临床上,因便秘时用力屏气而导致心肌梗死的老年人并不少见。必须引起老年人足够的重视,要保持大便通畅。

3.治疗方法:

监护和一般治疗:无并发症者急性期绝对卧床1~3天;吸氧;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及血压和呼吸,低血压、休克患者必要时监测肺毛细血管楔入压和静脉压。低盐、低脂、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

镇静止痛:小量吗啡静脉注射为最有效的镇痛剂,也可用杜冷丁。烦躁不安、精神紧张者可给于地西泮口服。

调整血容量:入院后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前3天缓慢补液,注意出入平衡。

再灌注心肌:起病3~6小时最多在12小时内,使闭塞冠状动脉再通。

消除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治疗并发症:梗死面积大的患者容易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4.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劳累:尤其避免搬抬过重的物品。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可能诱发心肌梗死。

放松精神:愉快生活,对任何事情要能泰然处之。

洗澡时要特别注意:不要在饱餐或饥饿的情况下洗澡。水温最好与体温相当,水温太高可使皮肤血管明显扩张,大量血液流向体表,可造成心脑缺血。

气候变化时要当心:在严寒或强冷空气的影响下,冠状动脉可发生痉挛并继发血栓而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所以每遇气候恶劣时,冠心病患者要注意保暖,或适当加服硝酸甘油类扩冠药物进行保护。

要注意调节饮食:应做到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饮食,应多吃水果、蔬菜和豆制品,并常用植物油炒菜,少放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