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疙瘩和火疖子的区别主要在于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火疙瘩,西医称之为疖,是一种化脓性毛囊及毛囊深部周围组织的感染。多个疖同时或反复发生在身体各部,称为疖病。常见于营养不良的儿童或老年人,以及糖尿病患者。其病因系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好发于夏秋季,高温、多汗、搔抓、卫生习惯不良、全身性慢性疾病等为诱发因素。火疙瘩初起为毛囊性炎症丘疹,基底浸润明显,以后炎症向周围扩展,形成坚硬的结节,伴红肿热痛,数日后结节中央组织坏死、软化,出现黄白色小脓栓,再过数日,脓栓脱落,排出脓液,炎症逐渐消退而愈。
火疖子,中医称之为疖疮,是一种热毒郁结肌肤所导致的皮肤疾病。其病因系外感火热毒邪,或过食膏粱厚味、辛辣之品,湿热内生,火毒结于肌肤。好发于夏秋季节,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以头、面、颈、背、臀等处最为多见。火疖子初起为毛囊性丘疹,后逐渐增大,呈红色硬性结节,伴有疼痛及压痛。数日后结节中央组织坏死、软化,出现黄白色脓栓,再过数日,脓栓脱落,排出脓液,炎症逐渐消退而愈。
在治疗方面,火疙瘩和火疖子的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火疙瘩的治疗主要是外用抗菌药物,如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必要时口服抗生素。火疖子的治疗则以外用药物为主,如鱼石脂软膏、金黄散等,也可配合口服清热解毒的中药。如果火疖子已经形成脓肿,需要切开引流。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火疙瘩还是火疖子,都要避免挤压,以免引起炎症扩散。同时,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如果症状加重或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