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导致人体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
其主要病因包括:
1.环境温度过高:在高温(室温>35℃)、高湿度和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人体会大量出汗,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丢失,从而引起中暑。
2.身体产热增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肥胖、穿不透气的衣服等情况下,身体会产生过多的热量,难以及时散发,也容易导致中暑。
3.散热障碍:汗腺功能障碍、使用某些药物(如抗组胺药、抗抑郁药)等情况下,人体的散热功能会受到影响,增加中暑的风险。
4.水、电解质失衡:在高温环境下,人体大量出汗会导致水和电解质丢失,如果不及时补充,会引起水、电解质失衡,进而影响体温调节功能。
5.其他因素:年老、体弱、营养不良、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情况下,人体对高温的适应能力下降,也容易中暑。
中暑的症状主要包括:
1.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2.轻症中暑:除上述症状外,还可能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症状。体温升高至38℃以上。
3.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热痉挛:大量出汗后出现肌肉痉挛,主要发生在四肢肌肉、腹肌、腓肠肌等,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意识清醒,体温一般正常。
热衰竭:常发生在剧烈运动后大量出汗,患者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稍高。
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多发生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患者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无汗、昏迷、意识障碍等症状。病情危急,可危及生命。
中暑的治疗方法包括:
1.立即脱离高温环境,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
2.补充水和电解质:口服含盐饮料或静脉输注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
3.物理降温:用湿毛巾或冰袋敷在患者的额头、颈部、腋窝等部位,或用酒精擦浴等。
4.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可使用解热镇痛药、抗组胺药、镇静药等药物。
5.重症中暑的治疗:包括降温、纠正水、电解质失衡、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机械通气等治疗。
总之,中暑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在高温天气下,应注意预防中暑,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注意休息。如果出现中暑症状,应立即采取措施,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