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药物干预基础先行
中暑发生后首要步骤是迅速脱离高温环境,转移至通风阴凉处,解开衣物以利散热,同时通过物理降温(如用湿毛巾擦拭身体、使用风扇或空调降低环境温度)缓解症状,及时补充水分,可饮用淡盐水、含电解质的饮料等,补充因出汗丢失的水分与电解质,此为应对中暑的基础措施,能有效改善轻度中暑状况。
二、轻度中暑药物考量
对于轻度中暑出现口渴、乏力等表现,可考虑使用口服补液盐Ⅲ补充机体丢失的钠、钾等电解质及水分,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助力改善轻度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情形,但需明确此为辅助补充手段,非药物干预仍为关键。
三、重度中暑药物干预要点
重度中暑时病情危急,可能出现高热、昏迷、休克等严重症状,此时多需静脉用药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常用生理盐水、5%葡萄糖注射液补充液体以维持循环血容量;若伴有高热,可能会用到氯丙嗪等药物降温,但此类药物使用需由专业医生依患者具体病情严格把控,因其有严格适应证、禁忌证及剂量要求,普通人群不可自行随意使用。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中暑应优先采用温和物理降温,如用低于30℃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一般不建议儿童随意使用成人降温药物,因儿童肝肾功能发育未完善,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不同,随意用药易致不良反应,若需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儿童专用补液盐等温和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中暑后身体机能下降,用药需谨慎,使用药物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时,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变化,避免因用药不当加重肝肾功能负担或致电解质进一步紊乱,应在医生全面评估病情后选择合适药物及给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