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中暑是什么原因

一、经常中暑的原因

1.环境因素

高温、高湿且通风不良的环境是导致中暑的常见外部条件。当外界温度超过32℃,湿度高于60%时,人体散热困难。例如在夏季的高温车间、拥挤且通风差的室内空间,或长时间在烈日下作业,人体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散热的效率大幅降低,而湿度高又阻碍汗液蒸发,使体内热量积聚,增加中暑风险。

2.个体因素

身体状况:患有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等人群,身体调节体温能力较弱。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液循环功能受限,不能及时将热量带到体表散发;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可能影响汗腺功能,导致出汗异常;肥胖人群皮下脂肪厚,散热慢,都易经常中暑。

年龄: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衰退,体温调节中枢敏感性降低,皮肤血管收缩与舒张功能、汗腺分泌功能减弱,散热能力差。儿童尤其是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水分储备少,在高温环境中更易发生中暑。

性别:女性在生理期或孕期,激素水平变化影响体温调节,且孕期基础代谢率升高,产热增多,散热相对不足,比平时更容易中暑。

3.生活方式因素

缺乏水分摄入:水分是人体散热的重要载体,通过汗液蒸发带走热量。若日常饮水不足,身体处于脱水状态,会影响出汗,导致散热受阻,增加中暑几率。

穿着不当:穿着紧身、不透气的衣物,不利于汗液蒸发和空气流通,阻碍散热。例如夏季穿厚重、不透气的牛仔裤、化纤材质衣物,在高温环境下易使身体热量积聚。

过度劳累:长时间高强度工作或运动,身体产热大幅增加。如建筑工人在高温天气长时间户外作业,运动员在高温环境下持续训练,若未及时休息和补充水分,身体无法及时散热,易引发中暑。

4.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会影响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如抗胆碱能药物会抑制汗腺分泌,减少出汗散热;部分降压药可能引起血管扩张,影响身体正常的热调节机制;精神类药物可能干扰体温调节中枢。正在服用这些药物的人群,在高温环境下中暑风险更高。

二、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对高温耐受性差。夏季应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如需外出,要有人陪同。室内保持适宜温度和通风,可使用空调,但温度不宜调得过低。日常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少量多次饮用,即使不感觉口渴也要适当饮水。

2.儿童: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家长要避免带孩子在高温时段长时间户外活动。户外活动时,选择早晚较为凉爽的时间,控制活动时间和强度。给孩子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儿童出汗多,要注意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预防脱水。

3.孕妇:孕期生理变化使孕妇更易中暑。孕妇应避免去人群拥挤、通风不良的场所,室内注意通风换气。穿着舒适、透气的棉质衣物,保持皮肤干爽。若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及时就医,不可自行用药。

三、中暑常用治疗药物

1.藿香正气水:可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缓解中暑引起的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2.十滴水:具有健胃、祛暑功效,常用于因中暑而引起的头晕、恶心、腹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