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能的原因
(一)异物卡喉
儿童:儿童好奇心强,易将小物件如硬币、小玩具等放入口中,不慎呛入嗓子。比如3-5岁儿童常见将小珠子等吸入。
成人:进食时说话、大笑等可能导致食物(如鱼骨、肉块)卡住嗓子。例如吃鱼时未细嚼慢咽,鱼骨卡在咽喉部位。
特殊生活方式:有不良生活习惯者,如工作中接触小颗粒物质的人群,可能意外吸入导致异物在嗓子里。
(二)咽喉部疾病
炎症:急慢性咽炎、喉炎等炎症可导致咽喉部黏膜充血、肿胀,患者感觉嗓子有异物感。比如长期吸烟人群易患慢性咽炎,出现嗓子异物感。
肿物:咽喉部良性肿物(如乳头状瘤)或恶性肿瘤,也会引起嗓子异物感。例如喉部良性肿瘤可能逐渐增大,导致患者感觉嗓子有异物存在。
其他疾病:胃食管反流病时,胃酸反流刺激咽喉部,可引起嗓子异物感等不适。尤其是肥胖人群、夜间睡眠时姿势不当者更易发生。
二、应对措施
(一)紧急情况处理(异物卡喉)
儿童:应立即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对于1岁以下婴儿,可双手抱住婴儿,头部低于臀部,用手掌根部快速拍打婴儿背部两肩胛骨之间;对于1岁以上儿童及成人,站在患者身后,双臂环抱患者腹部,一手握拳,拇指侧顶住患者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另一手抓住握拳手,快速向上向内冲击腹部,直到异物排出。若情况未缓解,应尽快送医。
成人:若异物卡喉导致呼吸困难、面色发紫等危急情况,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同时尝试自行排出异物。
(二)非紧急情况应对
就医检查:当嗓子异物感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症状(如吞咽困难、疼痛、咯血等)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喉镜等检查明确病因。例如通过喉镜可以直接观察咽喉部情况,判断是否有异物、肿物等。
针对病因治疗:
-炎症:如果是咽炎、喉炎等炎症引起,需根据病情使用相应药物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可使用抗生素,如无青霉素过敏史,可选用青霉素类抗生素,但需遵医嘱。同时可使用含漱液(如复方硼砂含漱液)漱口缓解症状。
-肿物:对于咽喉部肿物,良性肿物可能需要手术切除,恶性肿瘤则需要综合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具体方案需根据肿瘤的性质、分期等确定。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需改变生活方式,如避免睡前3小时进食,抬高床头等。同时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药物抑制胃酸分泌,缓解咽喉部刺激症状。
三、不同人群的特殊考虑
(一)儿童
年龄因素:婴幼儿不会准确表达嗓子异物感,可能表现为哭闹、拒食、流涎等。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的行为变化,一旦怀疑有异物卡喉,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并送医。
生活方式:儿童应避免接触小颗粒物品,家长要将小玩具、硬币等放在儿童够不到的地方。在儿童进食时,应保持安静,避免逗弄儿童,防止食物呛入。
病史:有先天性咽喉部发育异常等病史的儿童,出现嗓子异物感时需格外重视,及时就医排查病因。
(二)成人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嗓子异物感的特殊情况,但不同性别可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相关因素。例如男性吸烟、饮酒人群患咽喉部疾病的概率相对较高,易出现嗓子异物感。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饮酒、过度用嗓的成人,如教师、歌手等,患咽喉部疾病的风险增加,更易出现嗓子异物感。应建议这类人群戒烟限酒,合理用嗓。
病史:有胃食管反流病病史、咽喉部疾病病史的成人,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定期复查,预防嗓子异物感的复发或加重。
四、预防措施
(一)儿童预防
家长应将小物件放置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安全处。
儿童进食时,家长要全程看护,不要让儿童在进食时奔跑、嬉笑、哭闹。
教育儿童不要将小物品放入口中。
(二)成人预防
进食时细嚼慢咽,避免说话、大笑等。吃鱼等易卡刺的食物时要小心。
戒烟限酒,减少对咽喉部的刺激。
有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严格遵医嘱治疗,控制基础疾病,预防胃酸反流刺激咽喉部。
长期用嗓人群,注意合理用嗓,工作间隙适当休息,可饮用适量温水保持咽喉部湿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