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为0常见于什么感染

嗜酸性粒细胞为0较少见于感染相关情况,更多见于如下非感染性情形:

一、内分泌疾病相关

1.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时,可抑制骨髓嗜酸性粒细胞的释放,导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降低。例如库欣综合征患者,由于体内皮质醇水平升高,影响嗜酸性粒细胞的生成与释放过程。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成年人相对更常见,性别上无明显特定偏好,生活方式上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可能增加患库欣综合征的风险,有库欣综合征病史的患者更易出现嗜酸性粒细胞为0的情况。

2.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垂体前叶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减少,使得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进而影响嗜酸性粒细胞的代谢,导致其外周血中计数降低。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发病,生活方式因素对其影响相对不直接,有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基础疾病的患者需关注嗜酸性粒细胞变化。

二、药物因素相关

1.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长期使用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可作用于骨髓,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生成,还能促进其从外周血中转移到组织中,从而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降低。对于儿童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需谨慎评估用药风险与收益;成年人使用时也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有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病史的患者要警惕嗜酸性粒细胞为0的发生。

三、其他非感染性疾病相关

1.严重烧伤或大手术后:在严重创伤应激状态下,机体的应激反应会导致激素水平变化等,影响嗜酸性粒细胞的生成与分布,使得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降低。儿童在严重烧伤或大手术后恢复相对较慢,需要更精细的护理监测;成年人同样要重视术后的应激反应对嗜酸性粒细胞的影响,有严重烧伤或大手术病史的患者需关注嗜酸性粒细胞指标。

2.恶性肿瘤:某些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进展或接受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嗜酸性粒细胞降低。例如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在疾病状态下可能由于肿瘤细胞分泌的一些物质影响嗜酸性粒细胞的代谢等。不同年龄段的肿瘤患者均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生活方式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有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需定期监测嗜酸性粒细胞等指标。

当发现嗜酸性粒细胞为0时,需综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其他相关检查等多方面情况来明确原因,而不仅仅局限于感染因素,要全面排查各种可能的非感染性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