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正常成人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其绝对值为(0.05-0.5)×10⁹/L。
嗜酸性粒细胞的生理功能
参与过敏反应调节:在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中,嗜酸性粒细胞可通过释放组胺酶等酶类来灭活组胺,从而减轻过敏反应的程度。例如,当机体接触过敏原后,肥大细胞等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过敏症状,嗜酸性粒细胞会被招募到过敏反应部位,发挥调节作用。
抗寄生虫免疫:嗜酸性粒细胞能够通过释放阳离子蛋白等物质损伤寄生虫的体被,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防御。比如在人体感染某些肠道寄生虫时,嗜酸性粒细胞会增多,参与对寄生虫的清除过程。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相关情况
疾病因素
-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患者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常增多。例如支气管哮喘患者,由于气道处于过敏状态,嗜酸性粒细胞会聚集到气道周围,参与气道炎症的形成。
-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等寄生虫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这是机体抗寄生虫免疫的一种表现。
-血液系统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可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多。
年龄因素:一般来说,不同年龄阶段嗜酸性粒细胞的正常范围可能略有差异,但总体在0-5%的范围内。儿童时期,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可能会有一定波动,但也遵循大致的正常范围区间。例如婴儿期,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可能相对较低,但也在正常的生理波动范围内。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处于过敏环境中,如频繁接触花粉、宠物毛发等过敏原,可能会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等有助于维持机体免疫平衡,使嗜酸性粒细胞保持在正常范围。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的相关情况
疾病因素: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抑制骨髓嗜酸性粒细胞的释放,导致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此外,某些严重感染,如伤寒急性期,也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这可能与机体的应激反应等因素有关。
特殊人群:对于儿童来说,若长期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需要密切监测嗜酸性粒细胞等指标,因为大剂量激素可能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等产生影响。同时,对于患有严重感染性疾病的儿童等特殊人群,嗜酸性粒细胞减少需要结合具体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和处理。
总之,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变化与多种生理和病理情况相关,通过检测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等指标,有助于辅助疾病的诊断、病情评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