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嗜酸性粒细胞的基本概况
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正常成人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4%-8%,其绝对值为(0.02-0.5)×10⁹/L。它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后进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功能等,在对抗寄生虫感染等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在一些疾病状态下会出现异常增多或减少。
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相关情况
(一)常见原因及相关疾病
1.寄生虫感染:当人体感染肠道寄生虫(如蛔虫、钩虫等)或组织内寄生虫时,嗜酸性粒细胞会增多。例如,蛔虫感染时,机体的免疫反应会促使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到寄生虫感染部位,发挥免疫作用来试图清除寄生虫,此时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2.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发作时,嗜酸性粒细胞会增多。以支气管哮喘为例,在哮喘发作期,气道处于过敏炎症状态,嗜酸性粒细胞会迁移到气道黏膜等部位,参与炎症反应,导致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一般儿童患支气管哮喘时,若处于发作期,嗜酸性粒细胞往往会增多,需要关注其病情变化及相应的过敏因素规避等。
3.某些血液系统疾病: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可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多。这类疾病会影响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使得嗜酸性粒细胞大量增殖并释放到外周血中。对于儿童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嗜酸性粒细胞情况,因为异常增多的嗜酸性粒细胞可能会对机体多个器官造成损害,如浸润心脏、肺部等,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健康。
4.皮肤病:像湿疹、银屑病等皮肤病患者,也可能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情况。例如湿疹患者,皮肤处于炎症状态,局部的炎症反应会吸引嗜酸性粒细胞聚集,进而导致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
(二)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应对
对于儿童来说,若因寄生虫感染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需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再次感染寄生虫,如教育儿童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等。对于患有过敏性疾病的儿童,要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明确对某种食物过敏,则要严格禁食该食物。对于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治疗,定期监测嗜酸性粒细胞等相关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的相关情况
(一)常见原因及相关情况
1.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抑制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的释放,长期使用这类药物(如泼尼松等)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对于需要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者,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要密切关注嗜酸性粒细胞等血常规指标的变化,同时要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其他副作用,如儿童长期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等,需要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使用。
2.某些急性传染病:在急性传染病的初期,如伤寒初期等,嗜酸性粒细胞会减少。这是因为机体在急性感染的应激状态下,免疫反应等发生变化,导致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降低。对于患有急性传染病的患者,尤其是儿童,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同时监测嗜酸性粒细胞等指标的动态变化,以评估病情的发展和恢复情况。
3.大手术、严重烧伤等应激状态:大手术或严重烧伤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会引起内分泌等一系列变化,从而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对于接受大手术的患者,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在术后恢复过程中都要关注血常规指标,包括嗜酸性粒细胞情况,因为应激状态下的嗜酸性粒细胞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的恢复情况等。
(二)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应对
对于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者,要严格遵循医生的用药方案,不可自行增减药量。在用药过程中,儿童要特别注意生长发育等方面的监测,成人也要注意自身可能出现的药物相关副作用等。对于患有急性传染病或处于大手术、严重烧伤应激状态的患者,医护人员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包括嗜酸性粒细胞,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和护理,如针对急性传染病进行抗感染等针对性治疗,对于大手术患者做好术后的各项护理以促进机体恢复等。
四、嗜酸性粒细胞相关检测及临床意义
(一)检测方法
通常通过血常规检查来检测嗜酸性粒细胞的计数。血常规检查是抽取外周静脉血,然后通过血液分析仪等设备进行检测,能够快速得到嗜酸性粒细胞的绝对值和所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等信息。
(二)临床意义
通过监测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可以辅助诊断疾病、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判断治疗效果等。例如,在过敏性疾病治疗过程中,若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逐渐下降,往往提示治疗有效,过敏炎症在缓解;而在寄生虫感染患者中,经过抗寄生虫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逐渐恢复正常,也提示病情在好转。对于儿童患者,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更是儿科医生诊断和处理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如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定期监测嗜酸性粒细胞有助于调整哮喘的治疗方案,以更好地控制病情,保障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