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声胃镜检查的原理
超声胃镜是将胃镜和超声相结合的检查技术,它通过胃镜插入部前端安装的超声探头,能直接观察腔内形态,又能进行实时超声扫描,从而获得胃肠道层次的组织学特征及周围邻近脏器的超声图像,实现了内镜和超声的优势互补。
二、超声胃镜检查的适应证
1.消化道病变
-食管病变:对于食管黏膜下病变,如平滑肌瘤、间质瘤等,可通过超声胃镜判断其起源层次(如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等)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对于食管癌,可评估肿瘤侵犯食管壁的深度以及有无周围淋巴结转移等情况。
-胃病变:胃内的隆起性病变,无论是黏膜下还是固有肌层来源的病变,超声胃镜都能清晰显示其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辅助鉴别病变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对于胃癌,能明确肿瘤侵犯胃壁的深度、胃周淋巴结转移情况等,为肿瘤分期提供重要依据。
-十二指肠病变:可用于十二指肠黏膜下病变的诊断及分期,如十二指肠间质瘤等。
2.胃外病变:对于胰腺、胆道等胃外邻近脏器的病变,超声胃镜可通过胃或十二指肠壁对其进行探查,如判断胰腺肿瘤与胃、十二指肠壁的关系,评估胆道病变等。
三、超声胃镜检查的禁忌证
1.一般禁忌证
-严重心肺疾病,如严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急性期、严重呼吸功能不全等,因为检查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一定体位,可能会加重心肺负担。
-严重高血压,血压过高(收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20mmHg)时进行检查,可能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
-消化道穿孔急性期,此时进行超声胃镜检查可能会导致腹腔感染加重。
-患者不能配合,如精神异常不能合作者。
2.特殊人群
-老年人:老年人多合并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检查前需充分评估其心、肺、肝、肾功能等情况,检查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儿童:儿童进行超声胃镜检查需谨慎,一般仅在必要且有经验的医生操作下进行,因为儿童配合度较差,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躁动等情况,增加操作风险。
四、超声胃镜检查前的准备
1.患者准备
-饮食准备:检查前禁食6-8小时,禁饮2小时,以保证胃内空虚,利于胃镜插入及观察。对于老年人或有低血糖风险的患者,可适当补充糖水等,但需遵循禁食禁饮时间要求。
-签署知情同意书: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超声胃镜检查的目的、过程、可能存在的风险等,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术前评估:了解患者的病史、药物过敏史等,评估心肺功能等一般情况,必要时进行心电图等检查。
2.器械准备:检查前需确保超声胃镜及相关配套设备性能良好,超声探头需进行常规消毒等准备工作。
五、超声胃镜检查的操作过程
1.进镜:患者多采取左侧卧位,医生将胃镜经口腔插入,循腔进镜至消化道病变部位。
2.超声探查:到达病变部位后,通过胃镜活检孔道插入超声探头,根据需要调节超声探头的频率等参数,对病变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超声扫描,获取病变的超声图像信息。
3.观察与记录:医生仔细观察超声图像,对病变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等特征进行记录,必要时可进行图像采集等操作。
六、超声胃镜检查后的注意事项
1.术后禁食:检查后需禁食2小时,待麻醉作用消失后可逐渐进食流质、半流质饮食,再过渡到正常饮食。进食过程中需注意观察有无腹痛、呕血、黑便等情况。
2.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尤其是检查后初期,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穿孔等。
3.并发症观察
-出血:观察患者有无呕血、黑便等情况,若出现应及时处理。
-穿孔:注意患者有无腹痛加重、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表现,一旦怀疑穿孔需立即进行相应处理。
七、超声胃镜检查的优势与局限性
1.优势
-准确性高:能清晰显示消化道管壁的层次结构以及周围脏器的超声图像,对于病变的诊断及分期准确性较高,有助于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微创性:相对于一些有创的检查或手术,超声胃镜检查属于微创检查方法,患者痛苦较小。
2.局限性
-价格相对较高:超声胃镜检查的设备及操作成本较高,导致检查费用相对较贵。
-操作难度较大:对操作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医生同时具备内镜操作技能和超声诊断技能。
-视野局限:受消化道解剖结构等因素影响,某些部位的观察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