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能的原因及相关机制
(一)睡眠觉醒障碍
1.儿童情况:对于儿童来说,随着年龄增长,神经系统逐渐发育完善,睡眠觉醒功能会逐渐成熟。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儿童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等,可能会出现睡眠觉醒障碍。例如,儿童白天玩耍过度,夜间睡眠时大脑对膀胱充盈的感知信号不能及时唤醒处于深度睡眠中的儿童,就可能导致晚上做梦上厕所结果真的尿了。一般3-12岁儿童是睡眠觉醒障碍的常见年龄段,男孩和女孩在此方面无明显性别差异。
2.成人情况:成人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打乱了正常的睡眠-觉醒周期。另外,一些疾病也可能影响睡眠觉醒功能,像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由于睡眠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导致睡眠片段化,影响对膀胱充盈信号的感知,容易在做梦时出现排尿行为。有长期熬夜史或患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基础疾病的成人更容易出现该情况。
(二)膀胱功能异常
1.儿童情况:儿童膀胱的容量和顺应性在不断发展。如果儿童存在膀胱功能发育不完善,比如膀胱容量较小,即使尿液量不多也容易产生尿意。同时,膀胱逼尿肌的稳定性也会影响,若逼尿肌不稳定,容易出现不自主收缩,导致在睡眠中感知到尿意。一般1-5岁儿童膀胱功能相对较弱,更易受影响。
2.成人情况:成人膀胱功能异常可能与膀胱炎、膀胱结石等疾病有关。膀胱炎患者由于炎症刺激膀胱黏膜,使膀胱敏感性增高,容易产生尿意。膀胱结石会刺激膀胱黏膜,导致膀胱频繁收缩,从而在睡眠中出现排尿行为。有膀胱炎病史或膀胱结石病史的成人发生这种情况的风险增加。
二、应对措施及建议
(一)生活方式调整
1.儿童: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每天保证10-14小时的睡眠时间(不同年龄段有差异,如3-6岁儿童需10-12小时,6-12岁需9-12小时)。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白天避免儿童过度疲劳,睡前2-3小时减少液体摄入,如少喝果汁、汽水等。家长可以在夜间适当唤醒儿童排尿,帮助其建立膀胱排尿的反射,随着年龄增长,膀胱功能逐渐完善,这种情况可能会改善。
2.成人:成人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睡前1-2小时减少液体摄入,避免饮用含咖啡因和酒精的饮料,因为咖啡因和酒精会刺激膀胱,增加尿意。同时,可以进行膀胱训练,白天有意识地延长排尿间隔时间,从短时间开始逐渐延长,增强膀胱的储尿功能。
(二)医疗干预(针对疾病因素)
1.儿童:如果儿童频繁出现晚上做梦上厕所真尿了的情况,且排除生活方式因素后,需考虑是否有疾病因素。如怀疑膀胱功能异常,可进行尿常规等检查,若有膀胱炎等炎症,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适当的抗炎治疗,但需谨慎选择儿童适用的药物。
2.成人:成人若因疾病导致,如膀胱炎需进行尿液常规、细菌培养等检查明确病原菌,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膀胱结石则需根据结石大小、位置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较小的结石可通过大量饮水、适度运动促进排出,较大的结石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一)儿童
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睡眠和排尿情况,不要因为儿童出现偶尔的尿床而过度指责,以免给儿童造成心理压力。在帮助儿童调整生活方式时要耐心引导,遵循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逐步改善睡眠觉醒和膀胱功能。同时,定期带儿童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影响睡眠和排尿的健康问题。
(二)成人
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成人,如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相应的治疗设备或药物。在调整生活方式时要结合自身基础疾病情况,例如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使用呼吸机治疗时,要注意正确使用设备,保证治疗效果,同时在调整液体摄入等方面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身体的影响,确保措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