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做梦尿床真尿了该怎么治

一、就医评估与检查

1.详细病史采集

-对于成人做梦尿床真尿了的情况,首先要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尿床发生的频率、是否有夜间多饮多尿的情况、是否有神经系统疾病史(如脊髓损伤、脑血管意外等)、是否有泌尿系统疾病史(如膀胱炎、前列腺增生等)、近期是否有精神心理因素影响(如压力过大、焦虑等)。例如,若患者有长期的精神压力,可能会影响睡眠周期,导致夜间排尿控制失常。

-了解患者的睡眠情况,包括睡眠深度、是否容易被唤醒等,因为睡眠过深可能导致患者难以感知膀胱的充盈而发生尿床。

2.体格检查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泌尿系统,如检查外生殖器是否有异常(男性前列腺情况、女性尿道外口情况等),腹部触诊了解肾脏情况等。神经系统检查也很重要,包括检查下肢肌力、感觉,肛周反射等,以排除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排尿控制障碍。

3.相关辅助检查

-尿常规检查:可以了解是否有泌尿系统感染、血尿、蛋白尿等情况,若存在泌尿系统感染,可能会刺激膀胱,导致膀胱敏感性增高,容易引起尿床。

-尿动力学检查:通过测定膀胱内压力、尿道压力等,评估膀胱和尿道的功能,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膀胱过度活动、尿道括约肌功能异常等情况。例如,尿动力学检查可以发现膀胱顺应性降低等问题,从而为诊断提供依据。

-影像学检查:如泌尿系统超声检查,可观察肾脏、输尿管、膀胱的形态结构,有无结石、肿瘤、前列腺增生等病变;对于怀疑神经系统病变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头颅或脊髓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明确是否有颅内病变或脊髓病变影响排尿中枢。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1.生活方式调整

-水分摄入管理:白天适量饮水,避免在傍晚后大量饮水或饮用含咖啡因、酒精的饮料,因为咖啡因和酒精可能会刺激膀胱,增加排尿次数。例如,下午4点后尽量少喝水,可选择喝一些无刺激性的饮品,如白开水等。

-建立规律的排尿习惯:白天定时排尿,每隔2-3小时排尿一次,尽量排空膀胱,这样可以训练膀胱的收缩功能,增加膀胱容量。比如,设定闹钟,按时起床排尿。

-睡眠调整:保持良好的睡眠环境,创造有利于睡眠的条件,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可以通过改善睡眠环境的安静程度、温度等,提高睡眠质量,减少睡眠深度,以便在膀胱充盈时能够及时醒来。例如,使用遮光窗帘、降噪设备等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2.膀胱训练

-憋尿训练: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开始时可以在有尿意时先憋1-2分钟,然后逐渐增加到5-10分钟,通过这种方式训练膀胱增大容量,增强膀胱括约肌的控制能力。在进行憋尿训练时,要注意不要过度憋尿,以免引起膀胱过度扩张等不良后果。

-盆底肌训练:盆底肌训练可以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有助于控制排尿。患者可以进行凯格尔运动,即收缩盆底肌肉,保持5秒左右,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3-4次。这种训练对于改善排尿控制有一定的帮助,尤其对于有盆底肌松弛等情况的患者更为适用。

三、针对不同病因的干预(若有相关病因)

1.泌尿系统感染

-如果是泌尿系统感染导致的尿床,需要根据感染的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治疗(但不涉及具体药物使用),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防止感染复发。例如,女性要注意经期卫生,男性要保持外生殖器清洁等。

2.前列腺增生

-对于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情况,除了上述非药物干预措施外,要注意避免长时间久坐,因为久坐可能会加重前列腺充血,影响排尿。可以适当进行一些轻度的运动,如散步等。同时,要定期进行泌尿系统的复查,观察前列腺增生的变化情况。

3.神经系统病变

-如果是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需要针对神经系统病变进行相应的康复等处理。例如,对于脊髓损伤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神经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配合排尿训练等综合措施来改善尿床情况。对于有脑血管意外的患者,在病情稳定后,需要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排尿功能的康复训练,包括膀胱训练、盆底肌训练等。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发生做梦尿床真尿了的情况时,要特别注意皮肤护理,因为尿床后尿液容易刺激皮肤,导致皮肤发红、破损等。要及时更换被尿液浸湿的衣物和床单,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进行干预措施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避免因某些干预措施加重基础疾病。例如,在进行盆底肌训练时,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适度进行,避免过度劳累。

2.有精神心理因素的人群

-对于因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情况,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可以建议患者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通过心理治疗等方式缓解压力、焦虑等情绪。例如,患者可以通过参加心理咨询课程、与家人朋友倾诉等方式来调节心理状态,从而改善尿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