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血压诊断标准及初步评估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即诊断为高血压,收缩压150mmHg、舒张压90mmHg属于高血压1级。首先需结合患者是否存在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脂血症、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靶器官损害(如左心室肥厚、蛋白尿等)或临床并发症(如脑卒中、心肌梗死等)综合评估。
###二、非药物干预的必要性
对于初诊高血压1级患者,首先应进行为期3~6个月的严格非药物干预。
-饮食调整:采用低盐饮食,每日钠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减少腌制食品、加工肉类等高盐食物摄入,增加富含钾、钙、镁的食物(如新鲜蔬果、乳制品等)摄入。
-运动管理: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但需避免过度剧烈运动。
-体重控制:将体重指数(BMI)维持在18.5~23.9kg/m²,超重或肥胖患者需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减轻体重。
-戒烟限酒:戒烟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三、药物治疗的考量时机
若经过3~6个月规范非药物干预后,血压仍持续≥140/90mmHg,则需考虑药物治疗。此外,若患者合并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靶器官损害或临床并发症,即使血压处于高血压1级,也应尽早启动药物治疗。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降压目标可适当放宽,但一般不低于130/80mmHg,需警惕体位性低血压,用药过程中应缓慢调整剂量,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妊娠期女性:高血压管理需谨慎,应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降压方案,需在妇产科和心内科医生共同指导下用药。
-儿童及青少年:高血压相对少见,若确诊需排查继发性高血压病因,非药物干预为首要措施,仅在严重高血压或存在靶器官损害时谨慎选用降压药物。
综上,收缩压150mmHg、舒张压90mmHg的高血压患者需先通过严格非药物干预3~6个月评估血压控制情况,若仍不达标则需在医生指导下考虑药物治疗,并根据个体情况(如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年龄等)制定个性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