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性平均身高
不同年龄段中国男性平均身高情况
儿童青少年阶段:根据2022年发布的《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和《中国9-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发育等级评价》,6岁男童平均身高约为117.7cm;12岁男童平均身高约为151.9cm;18岁男青年平均身高约为175.5cm。这一阶段身高发育受遗传、营养、运动等多种因素影响。遗传因素决定了身高的潜在范围,父母身高较高的儿童青少年,往往有更高的身高潜力;营养方面,充足的蛋白质、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摄入是身高正常发育的基础,例如蛋白质是骨骼肌肉等组织生长的重要原料,缺钙可能影响骨骼的矿化,进而影响身高增长;运动则可以刺激骨骼生长板,促进骨骼的纵向生长,像跳绳、篮球等跳跃性运动对身高增长有一定促进作用。
成年阶段:2020年发表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上的一项关于中国成年人体质健康的研究显示,中国成年男性(18-69岁)平均身高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一般城市成年男性平均身高相对高于农村地区。其中,18-44岁成年男性平均身高约为175.7cm,45-69岁成年男性平均身高约为174.1cm。成年后身高基本定型,但仍受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例如长期熬夜可能影响生长激素分泌(生长激素在夜间深睡眠时分泌旺盛),进而对身高有一定潜在影响;缺乏运动也可能导致肌肉量减少、身体机能下降,间接影响身体形态。
影响中国男性身高的因素
遗传因素:遗传对身高的影响约占60%-80%。父母的身高基因通过染色体传递给子女,例如父母双方身高较高,子女获得高身高基因组合的概率相对较大。研究表明,子女的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08÷2(仅供参考的粗略估算公式),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统计关系,实际情况会有一定波动。
营养因素:婴幼儿期是身高发育的基础阶段,此阶段如果缺乏蛋白质、钙、铁、锌等营养素,会严重影响身高增长。儿童青少年期同样需要充足营养,如蛋白质是构成身体细胞的基本成分,对于骨骼的生长和修复至关重要,每天应保证摄入足够的肉类、蛋类、豆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钙是骨骼的主要组成成分,牛奶是钙的良好来源,每天应保证300ml以上的牛奶摄入;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适当的户外活动能让皮肤合成维生素D。成年后虽然身高基本定型,但合理的营养摄入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机能,对身高相关的身体状态有一定影响,例如均衡的饮食保证身体各项代谢正常,有利于骨骼健康等。
运动因素:对于儿童青少年,适当的运动如篮球、游泳、跳绳等纵向运动,能够刺激长骨骨骺端软骨细胞的增殖,从而促进骨骼的纵向生长。运动还可以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生长激素能促进骨骼、肌肉和内脏的生长发育。成年后坚持适当运动,如慢跑、健身等,可以维持肌肉量,改善身体姿态,间接使身体看起来更挺拔,但对身高的直接影响较小。
疾病因素:一些疾病会影响身高,例如生长激素缺乏症,患者体内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身高明显低于同龄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会影响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导致身高增长缓慢、身材矮小;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会影响营养的吸收,如长期的慢性肠炎,会使患者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进而影响身高发育。
特殊人群身高情况及注意事项
儿童:对于儿童,家长应密切关注身高发育情况,定期测量身高并与相应年龄段的标准身高进行对比。如果儿童身高明显低于同年龄段正常范围,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遗传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在营养方面,要保证儿童饮食均衡,不挑食、不偏食,满足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在运动方面,应鼓励儿童进行适合其年龄的运动,如幼儿园阶段可以进行简单的户外活动游戏,学龄儿童可以参加学校的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
成年男性:成年男性如果对身高不满意,可通过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来维持身体机能。例如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应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以利于生长激素等内分泌激素的正常分泌。同时,要保持合理的体重,避免过度肥胖或消瘦,因为肥胖可能导致一些代谢性疾病,影响身体的整体状态,而消瘦可能提示营养摄入不足或存在其他健康问题。如果因疾病导致身高异常,如患有生长激素缺乏相关疾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治疗,如生长激素替代治疗等,但治疗需严格遵循临床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