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碳水化合物的合理选择
优先选用低升糖指数(GI)的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燕麦、糙米等)、杂豆类(红豆、绿豆等)。这类食物消化吸收相对缓慢,可使餐后血糖波动更小,《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全谷物摄入有助于控制血糖。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可根据个体情况(如体重、活动量等)计算,一般占总能量的50%~60%。
二、膳食纤维的充分摄入
增加蔬菜(绿叶菜、西兰花等)、水果(苹果、蓝莓等)、菌藻类(木耳、海带等)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取。膳食纤维能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血糖上升速度,研究表明每日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对血糖控制有益,建议每天蔬菜摄入量不少于500克,水果可选择在两餐之间,每次100~200克。
三、脂肪的科学选择
选择健康脂肪,如橄榄油、鱼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减少饱和脂肪(动物油、油炸食品中的脂肪)和反式脂肪摄入。饱和脂肪会影响血脂代谢并可能加重胰岛素抵抗,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日饱和脂肪摄入量应低于总能量的10%,可通过清蒸、炖煮等方式烹饪食物以减少脂肪摄入。
四、蛋白质的适量摄入
摄入优质蛋白质,如瘦肉(去皮鸡肉、瘦牛肉)、鱼类、豆类、蛋类、低脂奶制品等。蛋白质有助于维持肌肉量,对血糖影响相对平稳,一般建议蛋白质摄入占总能量的15%~20%,例如每日可摄入1~1.2克/千克体重的优质蛋白质。
五、餐次的合理安排
采用少食多餐方式,将每天食物分为5~6餐,避免一次性摄入大量碳水化合物导致血糖剧烈波动。如两餐之间可适当加餐,选择低糖水果(如草莓、柚子)或无糖酸奶等作为加餐食物,既补充能量又避免血糖大幅波动。
六、特殊人群饮食注意事项
孕妇高血糖:需在营养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确保热量满足胎儿生长需求同时控制血糖,避免过度节食,应保证营养均衡,可增加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以稳定血糖。
老年高血糖患者:因消化功能可能减弱,饮食应注重软烂易消化,同时注意补充足够水分,可适当增加流食或半流食的摄入比例,如燕麦粥、蔬菜汤等,且需定期监测血糖调整饮食。
儿童高血糖:相对少见,若出现需由儿科医生和营养师共同制定低GI、营养均衡的饮食计划,避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饮食中要保证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等摄入,同时控制碳水化合物的精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