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37度会不会是新型冠状病毒

一、体温37度不一定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体温37度处于正常体温范围的上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患者体温表现多样,部分患者体温可正常,部分可出现低热(体温范围一般在37.3℃38℃)、中度发热(38.1℃39℃)甚至高热(39℃以上)。仅依据体温37度这一单一症状,无法判定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1.判定是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除体温外,还需结合流行病学史。若近14天内接触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或去过疫情高发地区等,感染风险会增加。

2.观察伴随症状也很关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常见症状除发热外,还有干咳、乏力,部分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腹泻等症状。若体温37度同时伴有上述典型症状,感染可能性相对提高。但这些症状并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特有,普通感冒、流感等疾病也可能出现。

3.实验室检查是确诊的重要依据。核酸检测阳性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确诊依据,抗原检测也可辅助诊断,尤其是在感染早期。若核酸或抗原检测呈阳性,可确诊感染;若检测阴性,结合流行病学史及症状,必要时需再次检测以明确。

二、若怀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且体温37度时的处理建议

1.一般处理:无论是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体温37度且无明显不适时,建议多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利于身体恢复。适当多饮水,每日饮水15002000ml左右,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散热,并可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饮食上,选择清淡、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食物,如鸡蛋、牛奶、新鲜蔬菜水果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增强机体抵抗力。

2.病情监测: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可每隔46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观察是否出现发热及体温波动情况。同时关注自身症状,如咳嗽、乏力等症状是否加重,若症状逐渐加重或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需及时就医。

3.环境管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降低室内病毒浓度。注意室内温度和湿度适宜,温度可控制在22℃24℃,湿度保持在50%60%,提高舒适度。

三、若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治疗药物

1.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适用于发病5天以内的轻、中型且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成年患者。

2.阿兹夫定片:用于治疗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成年患者。

四、不同人群的特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症状可能不典型。体温37度时,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精神状态、食欲、有无哭闹不安等情况。若孩子精神差、拒食等,即使体温未明显升高,也应及时就医。护理时,注意避免过度捂汗,防止影响散热。儿童用药需谨慎,上述治疗药物有严格年龄限制,切勿自行给儿童使用。

2.老年人:老年人多合并有慢性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病情进展风险较高。体温37度时,除监测体温和症状外,要继续规律服用基础疾病治疗药物,不可随意停药。同时,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加强营养支持。若出现原有基础疾病加重等情况,及时就医。

3.孕妇:孕妇处于特殊生理时期,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可能对胎儿产生潜在影响。体温37度时,不要自行用药,应及时咨询妇产科及感染科医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监测和处理。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因为情绪波动可能影响胎儿发育。

4.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基础疾病可能加重。体温37度时,要严格遵医嘱治疗基础疾病,密切监测相关指标。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要注意呼吸情况,心血管疾病患者关注血压、心率等。一旦出现基础疾病控制不佳或原有症状加重,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