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目的及注意事项

一、静脉输液的目的

1.补充水分及电解质

-对于因腹泻、呕吐、高热等导致脱水的患者,通过静脉输液可以快速补充机体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例如,在急性胃肠炎患者中,由于频繁腹泻和呕吐,机体大量失水和丢失电解质,静脉输液能及时纠正这种失衡状态,研究表明,合理的静脉补液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善患者脱水引起的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症状。

-对于长期不能进食或进食不足的患者,如重症患者、术后禁食患者等,静脉输液可以提供必要的水分和电解质,保证机体正常代谢。

2.补充营养

-对于无法经口摄入足够营养的患者,如恶性肿瘤晚期患者、严重烧伤患者等,静脉输注含有氨基酸、葡萄糖、脂肪乳等营养物质的液体,能满足机体的能量需求和蛋白质合成等营养需要。有研究显示,通过静脉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等。

3.输入药物

-用于输注抗生素等药物来治疗感染性疾病。例如,对于严重的肺部感染患者,通过静脉输液可以将抗生素直接输送到血液中,使其快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发挥抗菌作用。

-用于输注各种急救药物,如抢救过敏性休克时使用的肾上腺素等,能迅速使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及时挽救患者生命。

4.调节酸碱平衡

-当患者出现酸碱平衡紊乱时,通过静脉输注相应的碱性或酸性液体来纠正。例如,代谢性酸中毒患者可输注碳酸氢钠溶液来调节机体的酸碱平衡,临床研究证实,合理应用碳酸氢钠静脉输液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酸碱失衡状况。

二、静脉输液的注意事项

1.患者评估

-年龄因素:儿童的血管较细、脆性大,在静脉输液时要特别注意穿刺技巧,选择合适的静脉,如头皮静脉等,且要固定好患儿,避免因患儿不配合导致穿刺失败或损伤血管。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加,穿刺时应轻柔,选择较粗、较直的静脉,进针角度不宜过大。

-性别因素:一般无特殊性别相关的绝对禁忌,但女性患者在选择静脉穿刺部位时可考虑美观因素,尽量选择不影响外观的部位,但不能因此影响穿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生活方式因素:对于长期吸烟的患者,血管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硬化,穿刺难度相对较大;对于酗酒患者,可能存在营养状况不佳、凝血功能异常等情况,在静脉输液前需评估凝血功能等指标。

-特殊人群病史因素:有心脏病史的患者,静脉输液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有出血倾向病史的患者,穿刺后要注意压迫止血时间,防止出血不止;对于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输液中葡萄糖的输入量,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2.穿刺部位选择

-选择粗直、弹性好、易于固定、避开关节和静脉瓣的血管。一般成人常用的静脉有手背静脉网、前臂浅静脉等;小儿可选用头皮静脉。

3.无菌操作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从穿刺前的手部消毒、穿刺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到输液装置的连接等都要符合无菌要求,防止发生静脉炎、败血症等感染性并发症。例如,穿刺时手套破损、皮肤消毒不彻底等都可能导致感染。

4.输液速度控制

-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药物性质等调节输液速度。一般成人输液速度为40-60滴/分钟,儿童为20-40滴/分钟。心肺功能不良的患者、老年人、小儿输液速度宜慢;输入高渗溶液、含钾药物、升压药物等时,输液速度也应适当减慢。例如,输入20%甘露醇时,为了达到脱水的效果,需要较快的速度,但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观察心脏等功能情况来调整速度。

5.输液装置检查

-输液前要检查输液器的包装是否完好、有效期,输液器是否有破损、漏气等情况,药液是否有浑浊、沉淀、变质等现象。如果发现药液异常或输液装置有问题,应立即更换。

6.巡视观察

-输液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局部反应如穿刺部位是否有红肿、疼痛、渗出等;全身反应如是否有发热、寒战、呼吸困难等过敏或输液反应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输液,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7.药物配伍禁忌

-多种药物同时静脉输注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防止发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或产生毒性反应。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速尿等利尿剂合用可能增加耳毒性和肾毒性;钙剂与含磷酸盐的液体合用可能产生沉淀等。

8.输液完毕处理

-输液完毕后,正确拔针。拔针时要按压穿刺部位,对于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要适当延长按压时间。然后妥善处理输液装置等医疗废物,按照医疗废物处理规定进行分类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