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剖结构区分
1.上呼吸道
-鼻腔:鼻腔是上呼吸道的起始部分,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的灰尘等颗粒物,鼻黏膜能分泌黏液,对吸入的空气起到加湿、加温作用,还能黏附灰尘等异物。从年龄因素来看,儿童的鼻腔相对狭窄,鼻黏膜柔嫩,血管丰富,容易受到感染等因素影响而出现鼻塞等症状。例如,婴幼儿感冒时可能更容易出现鼻塞,影响呼吸和吃奶。
-咽:咽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鼻咽部有咽鼓管咽口,与中耳相通,所以鼻咽部的感染容易波及中耳。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咽部的生理特点有差异,儿童的咽部淋巴组织丰富,在婴幼儿时期就开始发育,6个月-2岁时淋巴组织增生明显,称为增殖体,在4-6岁时又逐渐退化,所以儿童在这个阶段可能更容易出现咽部淋巴组织的相关问题,如腺样体肥大等情况。
-喉:喉是发声器官,也是上呼吸道的一部分,喉腔中有声带等结构。喉的黏膜比较娇嫩,受到感染或刺激时容易出现水肿等情况,进而引起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喉的解剖结构略有不同,儿童的喉腔较窄小,软骨柔软,黏膜血管丰富,一旦发生炎症等病变,更容易发生喉梗阻,危及生命。
2.下呼吸道
-气管:气管是连接喉与支气管的管道,气管的黏膜有纤毛上皮,纤毛可以向咽喉方向摆动,将黏液和trapped的异物等排出。气管的长度和直径在不同年龄有差异,儿童的气管相对较短、较窄,气管壁的平滑肌相对不发达,所以在受到刺激时更容易发生痉挛等情况。
-支气管:支气管分为主支气管、叶支气管、段支气管等。支气管的黏膜同样有纤毛上皮等结构。儿童的支气管管腔相对狭窄,软骨发育不完善,平滑肌相对薄弱,所以在发生炎症时,更容易出现气道狭窄、通气障碍等问题。例如,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由于支气管的上述生理特点,更容易出现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
-肺: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分为左肺和右肺。不同年龄人群肺的发育程度不同,儿童的肺组织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肺泡数量较少,血管丰富,间质发育旺盛,所以在感染等情况下,肺的防御和修复能力相对较弱。
二、功能区分
1.上呼吸道功能
-过滤、加温、加湿空气:上呼吸道的鼻腔、咽等结构可以对吸入的空气进行过滤,去除较大的颗粒物质,同时将空气加温至接近体温,加湿到一定的湿度,使空气更适合下呼吸道的气体交换。对于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群,如生活在干燥寒冷地区的人群,上呼吸道的加温加湿功能显得尤为重要,而儿童由于上呼吸道功能相对较弱,在寒冷干燥环境中更容易出现呼吸道不适。
-免疫防御:上呼吸道的黏膜等组织含有多种免疫细胞和免疫物质,如抗体等,能够抵御病原体的入侵。例如,鼻黏膜分泌的免疫球蛋白A等可以阻止病原体在黏膜表面定植。不同年龄人群的免疫功能有差异,老年人的上呼吸道免疫功能相对下降,更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儿童的免疫功能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完善,但在婴幼儿时期仍相对较弱,所以更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2.下呼吸道功能
-气体交换:下呼吸道的气管、支气管和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氧气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排出到肺泡然后呼出体外。对于患有肺部疾病的人群,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的气体交换功能会受到影响,表现为呼吸困难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的肺功能不同,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肺功能逐渐完善,青少年时期肺功能达到一定水平,老年人肺功能逐渐减退,所以不同年龄人群对肺部疾病的耐受和表现不同。
-防御机制:下呼吸道的纤毛-黏液运输系统等可以清除呼吸道内的异物、病原体等。例如,气管和支气管的纤毛摆动将含有异物、病原体的黏液向咽喉方向移动,然后通过咳嗽等方式排出体外。在患有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时,下呼吸道的防御机制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病情加重或迁延不愈。儿童的下呼吸道防御机制相对不完善,在发生感染时,清除异物等的能力较弱,所以更容易出现呼吸道分泌物潴留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