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肾脏疾病相关原因
(一)肾小球疾病
1.急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常因链球菌等感染后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炎症,出现肾区疼痛,多伴有血尿、蛋白尿、水肿等表现,发病前1-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感染史。从病理角度看,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系膜细胞增生,炎性细胞浸润,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进而引起肾部疼痛等一系列症状。
2.慢性肾小球肾炎:病程较长,病情迁延,可由多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发展而来,也有部分由急性肾小球肾炎转化而来。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随着病情进展,肾功能逐渐减退,肾部可能会有隐痛或胀痛等不适,其发病机制与免疫炎症介导、非免疫非炎症因素参与等有关,长期的肾小球损伤会导致肾脏结构和功能逐渐破坏。
(二)肾盂肾炎
1.急性肾盂肾炎: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尤其是育龄女性。主要是细菌等病原体感染肾盂及肾实质引起,致病菌多由尿道上行感染,如大肠杆菌等。患者除了肾区疼痛外,常伴有发热、寒战、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尿中可发现白细胞、细菌等。病理上可见肾盂黏膜充血、水肿,有炎性细胞浸润,肾间质也有炎性细胞浸润及水肿。
2.慢性肾盂肾炎:多由急性肾盂肾炎治疗不彻底、反复发作迁延而来,病程超过6个月,可导致肾脏瘢痕形成、肾盂肾盏变形等,患者可有间歇性的肾区隐痛、腰酸、乏力等表现,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尿路刺激症状,但会逐渐出现肾功能减退。
(三)肾结石
1.形成机制:与尿液中某些成分排出过多、尿液酸碱度异常、尿路梗阻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尿液中钙、草酸、尿酸等浓度过高,超出了尿液的溶解限度,就容易形成结晶,逐渐聚集形成结石。
2.症状表现:肾部疼痛是常见症状,多为突然发作的肾区绞痛,疼痛较为剧烈,可向同侧下腹部、腹股沟放射,还可伴有血尿、恶心、呕吐等症状。结石较小的可能会随尿液排出,较大的结石则会堵塞尿路,影响尿液排出,进一步加重肾部的损伤和疼痛等表现,不同部位的结石引起的疼痛特点可能略有差异。
(四)肾囊肿
1.单纯性肾囊肿:多见于成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率逐渐升高。大多数单纯性肾囊肿无明显症状,当囊肿较大时,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引起肾区胀痛,可触及腹部肿块等。其发病原因可能与肾小管憩室发展有关,囊肿是一种良性病变,囊内为液体。
2.多囊肾:为遗传性疾病,分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和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临床上以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多见,多在成年后发病。双肾布满多个大小不等的囊肿,囊肿进行性增大,压迫肾实质,导致肾脏结构破坏,肾功能逐渐减退,患者可出现肾区胀痛、高血压、血尿、肾功能不全等表现,有家族遗传史是其重要特点。
二、肾外因素相关原因
(一)腰部肌肉劳损
1.发生情况: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久坐、久站、姿势不良等人群易发生腰部肌肉劳损。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办公室人员,腰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出现劳损,表现为腰部及肾区周围肌肉酸痛、胀痛等,疼痛与活动有关,休息后可缓解,没有肾脏本身的器质性病变,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可排除肾脏疾病。
2.发病机制:腰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导致肌肉缺血、缺氧,代谢产物堆积,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同时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下降,进一步影响腰部的力学平衡。
(二)腰椎病变
1.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中老年人,也可见于长期弯腰工作、腰部外伤等人群。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根,可引起腰部及下肢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肾区附近,患者常伴有腰部活动受限,直腿抬高试验等阳性。通过腰椎CT或MRI等检查可明确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和程度,肾区本身并无病变,是由于神经受压引起的牵涉痛。
2.腰椎骨质增生:随着年龄增长,腰椎椎体出现骨质增生,增生的骨质可能会刺激周围的软组织,引起腰部疼痛,疼痛可累及肾区周围,活动时疼痛可能会加重,通过X线等检查可发现腰椎骨质增生的情况。
(三)腹部脏器疾病牵涉痛
1.胆囊炎、胆结石:胆囊位于右上腹,与右侧肾脏位置较近,胆囊炎、胆结石发作时,疼痛可放射至右侧肾区,表现为肾区附近的疼痛,同时可伴有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通过腹部B超等检查可明确胆囊和胆道的情况,与肾脏本身疾病相鉴别。
2.胰腺炎:胰腺位于上腹部,靠近肾脏位置,急性胰腺炎发作时,可出现上腹部疼痛,并可向腰背部放射,包括肾区附近,患者多有暴饮暴食、饮酒等诱因,伴有恶心、呕吐、血淀粉酶升高等表现,腹部CT等检查有助于诊断胰腺炎。
如果出现肾部疼痛,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尿常规、肾功能、泌尿系统超声或CT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有相关病史的人群,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排查,例如女性患者出现肾部疼痛时要考虑泌尿系统感染等女性高发疾病的可能,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要注意排查腰部肌肉劳损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