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肌肉骨骼相关原因
(一)过度使用
1.常见情况:长期从事需要频繁使用大鱼际的活动,如长时间用手机发短信、玩游戏,或进行手部重复性劳动,像钢琴家长时间弹琴、木工反复使用工具等,会导致大鱼际处的肌肉、肌腱过度劳累,引起疼痛。这是因为手部肌肉在持续收缩和活动过程中,会产生代谢产物堆积,如乳酸等,刺激周围神经引发疼痛。
2.年龄因素: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对于儿童来说,若有过度使用手部的情况,如长时间握持玩具等也可能出现;成年人因工作或生活习惯更易出现;老年人若有长期重复性手部动作,也会增加风险。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下发生概率不同。
3.生活方式影响:经常进行高强度手部运动、手部姿势不当等生活方式会增加患病风险,比如长时间用手进行力量型操作等。
(二)肌肉拉伤或肌腱损伤
1.受伤原因:手部突然受到外力牵拉,如用力抓握物体时姿势不当、被重物砸到等,可能导致大鱼际处的肌肉拉伤或肌腱损伤。例如在运动中手部意外扭曲,就可能造成肌腱损伤。
2.年龄性别影响:任何年龄和性别都可能发生,儿童在玩耍时意外受伤易出现;成年人运动或工作中受伤概率较高;老年人因手部肌肉、肌腱弹性下降,更易在较小外力下受伤。
3.生活方式相关:参与剧烈运动、从事高风险工作等生活方式增加受伤风险,如运动员、建筑工人等。
二、关节炎相关原因
(一)类风湿关节炎
1.发病机制: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关节组织,导致关节炎症。大鱼际处的关节也可能受累,出现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通常呈对称性,晨僵现象较常见,即早晨起床后手部僵硬感明显,活动后可缓解。
2.年龄性别:多见于30-50岁女性,但各年龄段和性别都可能发病,儿童类风湿关节炎也有报道。女性相对男性更易患类风湿关节炎,可能与激素等因素有关。
3.生活方式与病史: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患病风险更高,长期处于紧张、压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下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增加发病概率。
(二)骨关节炎
1.发病情况: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逐渐磨损退变,导致骨关节炎。大鱼际处的关节也可能受累,疼痛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可伴有关节肿胀、畸形等。
2.年龄性别: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发病率相对略高,可能与女性绝经后激素变化等因素有关。儿童罕见,年轻人因外伤等因素也可能出现继发性骨关节炎。
3.生活方式与病史:有手部关节外伤史、长期重体力劳动等生活方式会增加患病风险,年龄增长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三、神经相关原因
(一)腕管综合征累及
1.发病机制:腕管内的正中神经受到压迫,可引起手部麻木、疼痛等症状,疼痛可能放射到大鱼际处。腕管综合征常见于频繁使用手腕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键盘录入员等。
2.年龄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多见于30-60岁人群,女性相对男性更易患病,可能与女性手腕解剖结构特点及激素等因素有关。
3.生活方式与病史:长期手腕过度屈曲、重复性手腕动作等生活方式易引发,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患病风险可能增加。
(二)颈椎病累及
1.发病原理:颈椎病时,颈椎病变压迫神经根,可能导致手部相应区域出现疼痛,包括大鱼际处。颈椎病常见于长期伏案工作、颈部外伤等人群。
2.年龄性别:多见于中老年人,但年轻人因不良姿势等也可能患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长期低头等不良姿势在年轻人中更常见。
3.生活方式与病史:长期低头、颈部姿势不当等生活方式是重要诱因,有颈部外伤史、颈椎退行性变病史的人风险更高。
四、其他原因
(一)感染
1.细菌感染:大鱼际处皮肤破损后,细菌侵入可能引起局部感染,出现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等。
2.病毒感染:如病毒性神经炎等,也可能导致大鱼际处疼痛,常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如乏力、发热等。
3.年龄性别:儿童皮肤娇嫩,更易因外伤后感染;任何年龄和性别都可能发生病毒感染相关情况,但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4.生活方式与病史:皮肤卫生状况差、有免疫缺陷病史等生活方式和病史增加感染风险,如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易发生感染。
(二)肿瘤
1.良性肿瘤:大鱼际处可能出现良性肿瘤,如腱鞘巨细胞瘤等,可引起局部疼痛、肿胀,肿块可被触及。
2.恶性肿瘤:罕见,但也有手部肿瘤转移至大鱼际处引起疼痛的情况,通常伴有肿块迅速增大、消瘦等全身症状。
3.年龄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类型肿瘤好发年龄不同,如一些良性肿瘤在青少年中也可能出现。
4.生活方式与病史:有放射性物质接触史、家族肿瘤病史等可能增加肿瘤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