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常体温范围界定
正常人体温存在个体差异,且会受多种因素影响。一般而言,成人腋下体温正常范围为36.0℃~37.0℃,口腔体温正常范围为36.3℃~37.2℃,直肠体温稍高,正常范围为36.5℃~37.7℃。而35.7℃低于上述正常体温范围,属于低体温情况。
###二、低体温的可能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1.环境因素:若处于寒冷环境中,如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下、穿着过少等,机体散热增加,可导致体温下降至35.7℃。例如在寒冷冬季未做好保暖措施时,人体体温易受环境影响降低。
2.生理状态影响:剧烈运动后,机体代谢虽旺盛,但若随后未及时保暖,散热增多可能出现暂时性低体温;此外,女性在月经期前后体温也可能有轻度波动,但一般不会低至35.7℃,若出现需排查其他因素。
####(二)病理性因素
1.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机体基础代谢率降低,产热减少,从而引发低体温,常伴有乏力、畏寒、黏液性水肿等表现。
2.严重感染:某些严重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等,可影响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导致体温降低,同时多伴有寒战、脉搏细速、意识改变等严重感染征象。
3.休克:休克状态下,机体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灌注不足,产热减少,可出现低体温,还常伴随血压下降、皮肤苍白湿冷等表现。
4.低血糖:严重低血糖时,机体能量供应不足,产热减少,也可能出现低体温,同时可伴有多汗、心悸、手抖、意识模糊等症状。
###三、不同人群低体温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善,对环境温度变化更敏感,易出现低体温。若儿童体温35.7℃,需注意是否因保暖不当(如穿着过少、环境温度过低)所致,同时要观察儿童有无精神萎靡、反应差等表现,若有异常需及时保暖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感染、内分泌等方面的问题。
####(二)老年人
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低,体温调节功能减退,更易发生低体温。若老年人出现体温35.7℃,要重点排查是否存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基础疾病,同时需关注其是否因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导致机体功能紊乱引发低体温,要注意加强保暖,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三)特殊疾病人群
对于已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严重感染性疾病、休克等疾病的人群,若出现体温35.7℃,属于病情变化的表现,需高度重视,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因为低体温可能提示病情加重或出现并发症等情况。
###四、低体温的应对建议
若发现体温为35.7℃,首先应脱离寒冷环境,采取保暖措施,如添加衣物、使用保暖设备等。对于生理性因素导致的低体温,通过保暖后体温多可逐渐回升至正常。但对于怀疑病理性因素引起的低体温,如伴有其他不适症状或保暖后体温仍不回升,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甲状腺功能检查、血常规、血糖检测等)以明确病因,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