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皮肤过敏疙瘩

一、儿童皮肤过敏疙瘩概述

儿童皮肤过敏疙瘩,是儿童皮肤因接触过敏原后,免疫系统过度反应所出现的皮疹表现,形态多样,如红斑、丘疹、风团等。儿童皮肤相较于成人更为娇嫩,屏障功能不完善,更易发生过敏反应。不同性别儿童发生皮肤过敏疙瘩概率无显著差异,但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较大。有过敏病史家庭的儿童,发生概率更高;生活中若经常接触毛绒玩具、花粉等过敏原,也易诱发。

二、常见原因

1.食物因素:牛奶、鸡蛋、海鲜、坚果等食物是常见过敏原。儿童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食物中的某些大分子蛋白易透过肠黏膜进入血液,引发免疫反应,出现皮肤过敏疙瘩。

2.接触因素:接触如尘螨、动物毛发、化纤衣物、某些植物等,可能刺激皮肤,导致过敏。儿童喜欢在地上爬行、触摸各类物品,增加了接触过敏原机会。

3.吸入因素:花粉、霉菌孢子、灰尘等吸入性过敏原,在儿童呼吸过程中进入体内,引发过敏。春秋季节,花粉浓度高,儿童户外活动增多,易接触而过敏。

4.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抗生素(如青霉素类)、退烧药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导致皮肤出现疙瘩。儿童用药较频繁,药物过敏风险相对较高。

三、症状表现

1.形态:可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红斑、风团,风团通常呈苍白色或红色,形态不规则,可孤立存在或融合成片;也可能出现密集分布的丘疹,多为红色。

2.伴随症状:常伴有瘙痒,儿童会不自觉搔抓,严重时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部分儿童可能出现皮肤肿胀,累及眼睑、口唇等部位时,肿胀更为明显。严重过敏反应时,还可能伴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喘息,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泻等。

四、诊断方法

1.病史询问:详细了解儿童近期饮食、接触物品、用药情况及家族过敏史等,对判断过敏原及过敏原因至关重要。例如,若近期添加新食物后出现皮疹,可能与该食物过敏有关。

2.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观察皮疹形态、分布部位等,初步判断过敏类型。如皮疹主要分布在暴露部位,可能与接触过敏有关;泛发全身则可能是食物或药物过敏。

3.过敏原检测:包括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皮肤点刺试验是将少量高度纯化的常见过敏原液体滴于儿童前臂、再用点刺针轻刺皮肤表面,若1520分钟后局部出现风团样反应,提示对该过敏原过敏;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则通过抽血检测血液中针对特定过敏原的IgE抗体水平,帮助明确过敏原。

五、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避免接触过敏原:通过病史及检测明确过敏原后,尽量避免接触。如对尘螨过敏,应定期清洗床上用品、保持室内清洁;对牛奶过敏,需选择合适的替代品。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用温水洗澡,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或沐浴露。洗澡后及时涂抹温和的润肤霜,修复皮肤屏障。搔抓会加重皮疹和瘙痒,要给儿童勤剪指甲,避免搔抓。

2.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可有效缓解瘙痒、减轻过敏症状。

外用糖皮质激素:对于皮疹较严重、瘙痒明显部位,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等,能减轻炎症反应。

六、预防措施

1.饮食方面:对于较小婴儿,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的免疫成分有助于降低过敏风险。添加辅食时,遵循由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原则,密切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对于已知过敏食物,严格避免食用。

2.生活环境:保持室内清洁、干燥,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窗帘等,减少尘螨滋生。避免在花粉浓度高的时段带儿童外出,如春秋季早晚。家中尽量不养宠物,避免儿童接触动物毛发、皮屑。

3.穿着方面:选择纯棉、宽松、透气衣物,减少化纤衣物对皮肤刺激。新衣服在穿着前先清洗,去除可能残留的化学物质。

七、特殊人群提示

1.有过敏家族史儿童:此类儿童发生皮肤过敏疙瘩风险高,家长应更加关注孩子日常接触物品及饮食。定期带孩子体检,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早期过敏原筛查,提前做好预防。日常生活中,避免孩子接触已知家族过敏物质,如家长对某种食物过敏,孩子应谨慎食用。

2.低龄儿童:低龄儿童皮肤更为娇嫩,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过敏后症状可能更严重。用药时需格外谨慎,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用药。护理过程中,动作要轻柔,选择温和护理产品。如出现过敏症状,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