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36度不是低烧,而是体温偏低
正常人体温一般波动在36~37℃之间,可因测量方法不同而略有差异,口腔测温正常值为36.3~37.2℃,直肠测温正常值为36.5~37.7℃,腋下测温正常值为36~37℃。所以不到36度属于体温偏低的情况。
一、体温偏低的可能原因
年龄因素: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相比成人更容易出现体温偏低的情况,比如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若保暖不当等易导致体温偏低;老年人由于代谢率降低等原因,也较易出现体温偏低现象。
生活方式: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中,如在寒冷的户外停留过久且保暖措施不足,会使身体散热增加,从而导致体温降低;过度节食、营养不良的人群,由于身体能量摄入不足,也可能出现体温偏低情况。
疾病因素:某些疾病会影响体温调节,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甲状腺素分泌减少,代谢率降低,可出现体温偏低;严重感染时,特别是感染性休克等情况,也可能导致体温偏低。
二、体温偏低的应对措施
针对年龄因素的措施
-儿童:要注意根据环境温度及时增减衣物,选择合适厚度的被褥保暖。如果是新生儿,室内温度建议保持在22~25℃左右,可使用婴儿保暖包等辅助保暖,同时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老年人:应保持室内温暖,适宜温度可维持在20~24℃,穿着保暖性能好的衣物,避免长时间待在寒冷环境中,并且要定期监测体温。
针对生活方式的措施:处于寒冷环境中的人应尽快转移到温暖场所,添加衣物、被褥等加强保暖;营养不良者需要调整饮食结构,保证摄入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营养补充。
针对疾病因素的措施:对于由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导致体温偏低的患者,需要就医进行规范的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对于感染性休克等严重疾病导致体温偏低的情况,需立即就医进行抢救治疗,积极控制感染、纠正休克等。
三、特殊人群体温偏低的温馨提示
儿童:儿童体温偏低时除了注意保暖外,还要观察是否有其他不适症状,如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如果儿童体温偏低同时伴有精神萎靡、拒食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因为儿童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警惕严重疾病的可能。
老年人:老年人体温偏低时要格外关注其意识状态、肢体活动等情况,因为体温偏低可能是一些严重疾病的表现,且老年人对疾病的耐受能力较差。如果老年人体温偏低且伴有意识模糊、肢体活动障碍等情况,要立即送往医院就诊,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