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肠道损害
长期或不当使用消炎药可能引发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部分消炎药会刺激胃黏膜,影响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增加胃溃疡、胃出血的风险。例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中的一些品种,会抑制环氧酶(COX)的活性,而COX-1参与维护胃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抑制后会导致胃黏膜保护机制受损。对于有既往胃肠道疾病史的人群,如胃溃疡患者,经常吃消炎药会使病情加重,增加溃疡复发及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对于儿童,其胃肠道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经常吃消炎药更易出现胃肠道反应,影响营养吸收和生长发育。
二、肝肾功能损伤
1.对肝脏的影响:许多消炎药需要经过肝脏代谢,经常服用可能加重肝脏负担,导致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等。一些抗生素类消炎药在代谢过程中可能产生对肝细胞有毒性的物质,长期积累会损害肝细胞结构和功能。有肝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肝炎患者,经常吃消炎药会进一步加重肝脏损害,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解毒等功能。儿童的肝脏解毒功能相对较弱,经常吃消炎药更易出现肝功能受损情况。
2.对肾脏的影响:部分消炎药会影响肾脏的血流灌注或直接损害肾小管等结构,导致肾功能异常,出现蛋白尿、血尿、肌酐升高等。例如某些抗生素可能通过肾小管分泌机制,在肾小管内形成结晶,堵塞肾小管,引起急性肾损伤。有肾脏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慢性肾炎患者,经常吃消炎药会使肾脏病变加重,降低肾脏的滤过功能;儿童的肾脏发育尚不成熟,经常吃消炎药也容易对肾脏造成不良影响,影响肾脏的正常生长和功能维持。
三、血液系统影响
某些消炎药可能影响血液系统的正常功能,如导致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例如氯霉素类消炎药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使白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减少。对于本身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经常吃消炎药会进一步干扰血液细胞的生成和代谢,加重病情;儿童的血液系统相对脆弱,经常吃消炎药更容易出现血液系统的异常变化,影响身体的免疫防御和凝血等功能。
四、过敏反应
经常吃消炎药会增加过敏反应的发生风险,轻者出现皮疹、瘙痒等,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不同种类的消炎药都有可能引起过敏,其过敏机制是药物作为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对于有药物过敏史的人群,经常吃消炎药会大大增加再次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可能性;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不完善,且可能对多种物质敏感,经常吃消炎药发生过敏反应的概率相对较高,一旦发生过敏,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需要特别警惕。
五、菌群失调
长期使用消炎药,尤其是广谱抗生素,会破坏体内正常的菌群平衡,导致肠道等部位的有益菌大量减少,耐药菌趁机繁殖,引发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等。对于老年人,其肠道菌群本身相对脆弱,经常吃消炎药更容易出现菌群失调;儿童的肠道菌群处于建立和完善阶段,经常吃消炎药会严重干扰其肠道菌群的正常发育,影响肠道的消化、吸收以及免疫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