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肠道蠕动异常引发疼痛
拉稀时,肠道为尽快排出体内的刺激物(如病原体、不洁食物等),会加快蠕动频率。肠道肌肉的强烈收缩会牵拉周围组织,从而引发腹痛。例如,正常肠道蠕动较为规律缓和,而腹泻时肠道蠕动紊乱且亢进,这种异常蠕动会刺激肠壁神经,传导至中枢产生痛感。
二、黏膜受刺激传导痛觉
腹泻时,肠道黏膜常受到病原体感染、毒素或刺激性物质的侵袭,导致黏膜出现炎症反应。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等)释放,会刺激肠道内的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将痛觉信号传递至大脑,使人感觉到腹痛。比如细菌性肠炎引发的腹泻,肠道黏膜被细菌及其毒素损伤,痛觉传导机制被激活。
三、不同人群因素的影响
儿童:儿童肠道发育尚不完善,肠道蠕动调节能力较弱,腹泻时肠道蠕动异常更易引发明显腹痛,且儿童对疼痛的感知相对敏感,需关注其脱水等并发症。
成年人:若本身有基础肠道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腹泻时原有的肠道病理状态会加剧,腹痛症状可能更突出;女性在生理期前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肠道功能,腹泻时腹痛可能更明显。
有基础病史者:如患有肠道炎症性疾病的患者,腹泻会促使肠道炎症活动加剧,进一步刺激肠壁神经,加重腹痛程度。
生活方式相关:长期饮食不规律、过度饮酒等人群,肠道功能易紊乱,腹泻时肠道对刺激的应激反应更强烈,腹痛发生概率及程度可能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