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方面
抑郁发作表现:重度双向抑郁症患者在抑郁发作时会出现持续的情绪低落,这种低落情绪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患者会感到极度的悲伤、绝望,对原本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例如原本热爱运动的人可能变得完全不愿意参与任何体育活动。自我评价显著降低,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有强烈的自责、自罪感,可能会过度归咎于自己过去的一些微小失误,认为自己给家庭、社会带来负担。还可能出现自杀观念和行为,据相关研究,重度双向抑郁患者自杀风险较高,有数据显示约15%的重度双向抑郁患者最终死于自杀。
躁狂发作表现:躁狂发作时则表现为情绪高涨,自我感觉良好,自我评价过高,常夸大自己的能力、财富等。活动量明显增加,精力充沛,睡眠需求减少但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去参与各种活动,比如连续几天不睡觉却依然精力充沛地参与社交聚会等。思维奔逸,言语增多且语速加快,话题转换迅速,难以被打断,注意力容易分散,但总是围绕着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展开。
认知方面
注意力和记忆力:在抑郁发作时,患者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也会受到影响,表现为难以记住近期发生的事情,例如经常忘记约会时间、忘记刚刚看过的内容等。而在躁狂发作时,虽然思维活跃,但可能存在注意力随境转移的情况,对新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但不能深入持久地关注某一事物,记忆力方面可能会出现对一些不重要的细节记忆清晰,而对关键信息记忆模糊的情况。
躯体方面
睡眠障碍:抑郁发作时常见入睡困难、睡眠浅、易惊醒等睡眠障碍,也可能出现过度睡眠的情况;躁狂发作时睡眠需求减少,但长期的躁狂状态也会导致身体疲劳,不过睡眠结构与正常情况不同。
食欲改变:抑郁发作时往往食欲减退,体重可能会明显下降;而躁狂发作时可能食欲大增,体重增加,但由于过度活动等因素,体重也可能在短期内波动较大。
躯体不适:患者可能会出现各种躯体不适症状,如头痛、背痛、腹痛等,但经过详细的医学检查却找不到器质性病变的基础。
不同人群特点
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患重度双向抑郁症时,情绪表现可能不太典型,可能更多表现为易激惹,而不是明显的情绪低落或高涨。在认知方面,可能会影响学习成绩,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更为突出。躯体方面可能以头痛、腹痛等躯体化症状为主,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由于儿童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病情对其学业、社交等方面的影响较大,需要特别关注其心理状态的变化以及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情况。
女性:女性患重度双向抑郁症可能与hormonal变化有关,例如在经期前后、孕期、产后等特殊时期更容易出现病情波动。在情绪表现上可能与激素水平变化导致的情绪不稳定相互影响。而且女性在社会角色中可能承担更多责任,如家庭照顾等,病情可能会对其家庭生活产生较大冲击,需要家人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来帮助患者应对病情。
男性:男性患重度双向抑郁症时,可能更倾向于用酒精、药物等方式来自我调节情绪,而不是像女性那样容易表达情绪。在症状表现上可能与女性有一些差异,但同样会对其工作、社交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由于男性在社会中往往被期望表现出坚强的一面,所以可能会延误病情的发现和治疗。
老年人群:老年重度双向抑郁症患者的症状可能不典型,抑郁情绪可能被躯体疾病所掩盖,例如老年患者可能更多表现为躯体不适,如乏力、食欲不振等,而情绪方面的表现相对不突出。同时,老年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可能与病情相互影响,加重痴呆等认知障碍的风险。在治疗方面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身体机能状况,选择对身体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