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能的原因及对应处理
(一)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原因:由假丝酵母菌引起,常见诱因有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妊娠、糖尿病、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以及内裤穿着不透气等。女性会出现阴部长肿块且痒的情况,肿块可能是炎性增生形成的,瘙痒较为明显,呈顽固性奇痒,部分患者还可伴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多呈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腐渣样。
处理:首先应停用相关诱因药物,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局部可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制剂等阴道用药;对于不能耐受局部用药者、未婚女性及不愿采用局部用药者,可选用口服药物,如氟康唑等。
(二)前庭大腺囊肿
原因:前庭大腺管开口部阻塞,分泌物积聚于腺腔而形成。囊肿较小且无感染时,一般无自觉症状;当前庭大腺囊肿较大或合并感染时,可感到外阴坠胀感或性交不适。囊肿合并感染时,局部会出现红肿、疼痛,可形成肿块且伴有瘙痒感。
处理:若囊肿较小且无感染,可定期观察;若囊肿较大或反复感染,需行前庭大腺囊肿造口术,造口术方法简单,损伤小,还能保留腺体功能。
(三)外阴毛囊炎
原因:主要是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外阴毛囊引起。多因外阴部卫生不良,或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发病。表现为外阴皮肤毛囊口周围发红、肿胀、疼痛,随后可形成丘疹、脓疱,周围皮肤可伴有瘙痒,脓疱破溃后可排出脓液。
处理: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局部可使用碘伏消毒,然后外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等;症状严重者可口服抗生素,如头孢类抗生素等,但需注意是否有过敏史。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出现阴部长肿块且痒的情况需谨慎处理。由于妊娠期机体免疫力变化及激素水平影响,更容易发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等情况。在选择治疗药物时需特别注意,应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局部用药是相对安全的选择,如克霉唑制剂等,同时要保持外阴清洁,穿着宽松透气的内裤。
(二)糖尿病女性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阴道内糖原含量增高,适合假丝酵母菌生长繁殖,易反复发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出现阴部长肿块且痒的情况。这类患者除了针对局部症状进行治疗外,关键是要积极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及必要时的降糖药物治疗,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从根本上减少复发的可能。
(三)儿童女性
儿童出现阴部长肿块且痒的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因卫生不良等原因发生外阴炎症。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使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清洁剂,内裤要选择棉质、宽松的。如果发生感染,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儿童适用的外用药物,避免使用成人强刺激性药物。
三、日常预防措施
(一)保持外阴清洁
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清洗时要从前向后洗,避免将肛门处的细菌带到阴道。
(二)注意穿着
选择棉质、宽松、透气的内裤,避免穿紧身化纤内裤,内裤要勤换,洗后最好在阳光下暴晒,以达到杀菌的作用。
(三)增强机体抵抗力
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增强机体免疫力;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让身体处于良好的状态。
(四)避免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滥用会破坏阴道内正常的菌群平衡,容易导致假丝酵母菌等真菌过度生长,所以在使用抗生素时应严格遵循医嘱,不要自行滥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