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经受压相关原因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
1.发病机制:腰椎间盘的退变,如年龄增长、长期劳损等因素导致椎间盘的髓核突出,压迫周围的神经根,尤其是当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刺激到支配下肢的神经时,就会引起下肢放射性疼痛。例如,随着年龄增加,腰椎间盘的水分逐渐减少,弹性下降,更容易发生退变和突出。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腰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增大,也会加速其退变过程,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风险。
2.人群特点: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20-50岁的人群,男性略多于女性。长期弯腰工作、腰部外伤史等人群属于高危人群。
(二)腰椎管狭窄症
1.发病机制:腰椎管因退变、增生等原因发生狭窄,使得椎管内的神经组织受到压迫,进而引起下肢放射性疼痛。例如,腰椎的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等都可能导致椎管狭窄。随着年龄增长,腰椎的骨质会发生增生性改变,同时黄韧带也会逐渐增厚,这些退变因素共同作用可导致腰椎管狭窄。
2.人群特点: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群。一些有腰椎退变基础的人群更容易患腰椎管狭窄症。
(三)梨状肌综合征
1.发病机制:梨状肌发生损伤、炎症等情况时,可压迫坐骨神经,导致下肢放射性疼痛。比如,臀部的急性扭伤、慢性劳损等因素可引起梨状肌充血、水肿、痉挛,进而压迫坐骨神经。长时间坐姿不良,如久坐且臀部受力不均,可能导致梨状肌慢性劳损,增加发病风险。
2.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从事需要频繁弯腰、扭转腰部或臀部运动的人群,如运动员、舞蹈演员等,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女性在孕期由于骨盆的变化,也可能增加梨状肌综合征的发病几率。
二、血管性原因
(一)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1.发病机制:下肢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导致下肢供血不足,可引起下肢放射性疼痛等症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血液中的脂质沉积在动脉内壁,形成粥样斑块,逐渐导致动脉管腔狭窄。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风险。
2.人群特点:多见于40岁以上的人群,男性多于女性。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是高危人群。
(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1.发病机制:主要累及四肢中小动静脉,炎症和血栓形成导致血管阻塞,引起下肢缺血性疼痛,表现为下肢放射性疼痛。吸烟是最重要的发病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可引起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青少年时期开始吸烟的人群,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风险明显增加。
2.人群特点:多见于20-40岁的男性吸烟者。
三、其他原因
(一)脊柱肿瘤
1.发病机制:脊柱的肿瘤可压迫周围的神经组织,包括压迫支配下肢的神经,从而引起下肢放射性疼痛。例如,脊柱的原发性肿瘤或转移性肿瘤,当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会对周围的神经结构造成压迫。一些恶性肿瘤,如肺癌、乳腺癌等容易发生脊柱转移,进而导致下肢放射性疼痛。
2.人群特点: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有肿瘤病史的人群需要警惕脊柱转移的可能。
(二)神经根炎
1.发病机制:神经根发生炎症,如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引起神经根的炎症反应,可导致下肢放射性疼痛。例如,病毒感染可引起神经根的免疫反应,导致神经根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格林-巴利综合征等,也可能累及神经根,引起下肢放射性疼痛。
2.人群特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感染或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的人群容易患病。